在AI时代,什么样家庭的孩子更有未来?
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为主体性涌现创造空间。——格特·比斯塔《教育的美丽风险》 “最难毕业季”一次次被刷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近年来已成为了常态,薪资也不断刷新认知。“烂尾娃”的自嘲,是对无奈的排解。 年龄稍长,又迎来裁员潮,“35岁失业”现象,在海里的人们也挤向看似更稳定的考公考编的避风港,抢夺上岸的机会。 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的信仰受挫,迫使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又特别是AI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 (本文所有数据源,可以通过阅读原文"获取) 就业问题出在哪里? 互联网上有一个热词,是“孔乙己的长衫”,说高学历求职者把学历当长衫,不愿脱去做基础岗位。 脱与不脱的调侃,不经意间就将就业难、裁员潮的时代镇痛,变成求职者放不下学历的不识时务。 个体的选择自有原因并由其承担,但当求职困境成为普遍现象,不是因为个体选择脱与不脱。毕竟,人只是时代的一粒沙。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当生产力达到极限,投入产出的边际效果在降低,系统自发地减少投入,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降低,需要高学历的高端岗位首当其冲。而其他纷繁复杂的政策和工具,只能改变历史的节奏,无法改变趋势。 决定生产力的是技术。时代的发展是由少数领先技术引发经济的繁荣和衰退。根据康波周期,自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铁路、电力等不同领先技术主导,人类社会经历了五个经济周期。 按照康波周期的观点,人类现在正处在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导技术的第五个周期的末端。我2013年大学毕业,恰逢本轮周期最后的红利,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的阶段,包括我在内很多同龄人的职业发展也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 周期末端技术创造的增量价值越发有限,进入存量竞争。小到大学生难以挤入现存职业体系、人们涌入体制内争抢财政饭,大到全球的关税大战,都是存量竞争表现。 从更量化的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贡献率是生产力发展的简化表征。中国从21世纪初的黄金年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这是经济周期末端的表现。 所以,求职难、裁员潮背后,是经济周期的结果,不是脱与不脱长衫的个人选择。 个体发展的阵痛会过去吗? 既然说到是周期,有衰退,就会有繁荣,就业难与裁员潮会过去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大热的AI,虽然在真实的生产力领域还没有真正的爆发,但是的确在突破人类的想象。 所以,繁荣会到来,就业也会改善。 但是历史并不会重复,老的观念无法继续。 反思教育,需要看见时代背后的变化。 笃定感的丧失:上升路径失效的时代 教育对价值很多,认识自我,探索世界,但是,阶层跃迁是很多父母及个人,朴素而强烈的愿望。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跨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但是,上大学带来的社会阶层跃迁的概率加成,在快速地下降。 回报率最高是在21世纪初。那个时候,互联网技术红利叠加全球化社会浪潮,社会高速发展,恰逢人才短缺,创造了十数年的时代红利,这样的黄金年代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但是,浪潮褪去,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小镇做题家的自嘲,是普通人寄希望于大学改命受挫的叹息。 黄金年代形成的教育回报率神话,开始破灭。不是学历无用,更不是读书无用,对绝大多数人,学校教育的路径依然是核心的。只是,期待靠大学文凭的敲门砖,就获得跃迁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一考定终身的教育理念成长理念,需要被根本性反思。 教育投资回报率降低并不是阶段性的,会越发明显。因为财富的结构越发趋于固定。 财富往金字塔顶端聚集的现象在加强,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在上升。财富前5%的收入比例持续增长,尤其是前1%。这个金字塔塔尖按总人口算约为1000万人,现在一年高校毕业生就超1000万,而1978年到现在本科以上学历累计接近1亿人。 非塔尖人群的收入占比开始下降,相对收入变少。前10-20%人群的收入相对占比,在近10年也开始下降。其中每一点百分比的下滑,就是个体对阶层下滑的强烈感知。 阶层结构的固化必然在加剧。技术周期末期,投资拉动增长,具有极强的马太效应。新的技术周期启动,技术集中度越来越高,财富集中度也越来越高。 这也是年轻人对于”爹味“说教越发方案的原因,将其称为”吃到时代红利人的嘴脸“。 所以,21世纪初那个高速增长,又人才稀缺的时代,已经过去,教育投资回报神话,无法复刻。 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理念,将失望而归,甚至变得有害。 熟悉感远离:变化加速的时代 固守一考定终身理念变得有害的原因是,时代有另外一个趋势——时代在加速。 有一段时间,网络流行这样的个性签名,”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折射了对于社会节奏加速的不适。 时代加速的驱动力,是技术在加速。2005年,网友根据未来学家的研究,创造了有趣的”穿越晕厥曲线“概念,形象地描述技术是指数加速的。 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穿越2000年到清末,可能能够很快适应,因为社会相似,但是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穿越到今天,AI的”让老照片的人动起来“,可能让他震撼。 近两年AI的迭代十分快速,不说成千上万的衍生工具,基座模型的迭代不断超越想象,多个模型的智商超越了人类的平均水平,释放更大的能力。 技术的加速,也让社会在加速,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跳槽。大家第一份工作平均时间呈现出显著递减。7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超过 4 年,80后约为 3 年半,90后骤减至 19 个月,而95后仅为 7 个月1。 职业技能的迭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有研究指出2022年AI出现到现在,求职平台中增加新技能的速度提升140%,预计到2030年,工作中70%的技能将发生变化,而AI将加速这个过程。2 技术加速是不可逆的。因为资本对回报的追求,技术加速是不加入就淘汰的飞轮,加上技术彼此加成,速度会越来越快。 所以,社会加速的背景下,所有的稳定的预设剧本都在被打破。 归属感破碎:被迫原子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越来越原子化的时代,个体越发需要对自己负责。 集体化的叙事在快速崩塌。普通人的家族叙事逐步远去,甚至家庭都开始解构,2010年到2020年,中国一人户比例从14.53%上升到25.39%3。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原子化直接折射在生活中。 与事业发展相关的原子化现象也很明显。7人及以下小微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从2005的4%上升至2018年的11%,近年来更大幅提高,这大部分占比增长来自职场新人。 同样的现象是,“灵活就业”者越来越多,职业也在加速原子化。无论是打零工,跑外卖,还是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一人企,均是原子化的体现。 原子化时代,加上经济的悲观,普通人低门槛的逆袭神话开始变得流行,外卖年入百万,摆摊还清房贷,做美甲重启人生……神话之所以存在,是有意为之的故事,更是普通人心理的慰籍。 有人将原子化的原因解释为,人们越来越自我了。但是,原子化并不是个体的主动选择,而是系统的结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所直接贡献的增长率降低,技术对人力的替代趋势加强。系统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率,将福利责任推向个体。 原子化与教育相关的现象,是教育模式的变化,系统将教育变商品,将教育成本转嫁给个体。 近几年,”原生家庭断亲“、”不想回家过年“,看似是原生家庭的摩擦,背后有一层物质的原因是父辈教育投资预期,与子辈回报现实的矛盾。时代的回报率失衡,通过普通家庭内的指责与抱怨在消化。 对个体而言,原子化最明显的感受是,失去归属感。 个体被迫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意义感,自我关怀、松弛感、灵性体验等等越发流行。看似是自我追求,也有很多无可奈何。 但是,很多人成长过程的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是忽略心理、体验,甚至消耗身体的,这与原子化社会更需要自我关怀的时代趋势是相悖。 我们在迈进不确定时代 即使抛开技历史阶段不谈,我们不可逆地进入一个全新的不确定时代。 上升通路的收窄,以及阶层下滑的恐惧,让人生路径变得无章可循,无法提供笃定感。个体的教育投入,无法自动转化为预期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