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日课 2025Vol.028@030|为何《举重冠军之死》是“中国史上第一篇特稿”

图源:网络,经AI清晰化处理

今天读一篇关于“中国特稿第一文”的故事,探讨特稿的三个特征。


  • 标题:《举重冠军之死》
  • 作者:李海鹏
  • 来源:南方周末
  • 日期:2003年6月19日
  •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20J2e0jBXVStAs4NN4Xgw?mpshare=1&scene=1&srcid=1004xDhmR8BAntTfwwI3Mcyx&sharer_shareinfo=5412a3ff4787271fd5cffd45ec6e94aa&sharer_shareinfo_first=5412a3ff4787271fd5cffd45ec6e94aa&version=5.0.0.99730&platform=mac (网友转载)

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被其任职的南方周末内部称为“中国史上第一篇特稿”,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不断被提起。

为何它有如此殊荣?

这篇文章是关于举重名将才力的故事。他出生于1970年,在15年运动生涯中拿到40多个全国冠军,20多个亚洲冠军,有“亚洲第一力士”之称。

1997年才力因伤退役,训练留下的伤痛和肥胖问题缠身。他只能做底层工作,在辽宁体院当门卫。月薪仅1200元,基本达到其生活的城市沈阳的平均工资。

但是,五年后的2003年,才力因肺内感染去世,那年非典正盛行。他去世时家里仅300元,最贫穷的时候,甚至买不起肉,偶尔吃一次,全家都因肠胃不适而呕吐。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才力生命最后的19个小时,少量穿插他退役后的五年的落魄。

故事从才力母亲从噩梦中惊醒开始,凌晨四点她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之后讲述了才力与小家的相处,然后去租屋居住的父母家吃饭聊天,身体不适自己去了医院,当晚十一点多,才力妻子赶到病房,“看到医生们正在做胸压,心电图显示一条水平线……

作者在写一个前运动员生命最后时刻,让读者对才力的命运唏嘘,处境的无力甚至愤怒。

才力成了最佳的样本,展示了一个时代。它的特点正如作者在故事开篇所说:更根本性的郁闷,既来自两个地方、两个时代的寂寞与喧哗的对比,也来自于他一生都无法脱离举国体育体制。

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能成为中国特稿开山之作的原因。

这篇文章用一个人物生命的最后19个小时,展示举国体制体育的个体代价,才力的腿伤、腰疼、肥胖,甚至举重后手掌和颈背做的肉茧手术造成的后遗症,都困扰着他。

更重要的是,时代已经转变,集体社会开始转向个人发展,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开始由个人背负,即使是曾经是全国冠军的才力。比如他家住的75平房子是按揭买的,挤着6口人,而父母还在镇上租房住。

看文章的人,除了感叹才力命运的同时,开始思考举国体制、时代转变,以及感受到自己的角色。

这就是特稿故事(Feature story​),我认为重点是展示而非描述(Show, Don’t Tell)。用故事细节展示宏大命题,还让读者与自己关联起来。

基于这篇文章来总结特稿的特征,我觉得是三个,故事性、深度性和弱时效。

第一个特征是叙事,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非常可读,是展示事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的故事线,在故事线中体现主人公具体的渴望与阻碍,没有任何宏大叙事。才力的故事中,一个曾经的冠军和英雄,所求仅为温饱和生存,甚至没有“当年勇”的回忆,而命运、健康、时代、体制最终最终压垮了大力士。

社会性是与读者们的关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中,我们会看别人的故事,并从别人故事中获得启发,是因为他人的故事与自己有关。才力的故事让普通人开始反思举国体制,更是时代转向中有所同感。

最后是弱时效。才力是在2003年5月31日去世的,这篇文章是当年6月19日完成的,两周多时间完成选题、策划、采访、创作、发布的全过程,相对于“硬新闻”是慢的,但是因为是回应时代大命题却是快的,因此特稿不会担心“错过热点”。

这是我对这篇开山之作的理解。


人生叙事日课 借他人故事,磨自己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