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日课 2025Vol.029@030|在玻璃渣中找糖,是旁观者的傲慢

今天读一篇关于“女儿帮被拐母亲找到老家”的人生故事,聊聊人生叙事写作中的“核心矛盾”原则。


  • 标题:《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
  • 作者:张月
  • 来源:谷雨实验室
  • 日期:2020年11月04日
  •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vO3j9Btmw9QZJWXR0me03Q?mpshare=1&scene=1&srcid=1003geb3nvZtzuyDRDojM5iL&sharer_shareinfo=340704174c2c5c2e88da967a3b370fc8&sharer_shareinfo_first=340704174c2c5c2e88da967a3b370fc8&version=5.0.0.99730&platform=mac#rd

最近看了一篇谷雨实验室的文章,我对于主人公很心疼,但是对于文章和作者却有不理解的愤怒。

文章讲了一个二十多岁被拐的少数名族女性,通过女儿帮助下,在漫长的三十五年之后,才找到老家,“第一次听到别人喊出自己的名字”。

这位母亲“先天听力弱,脑子也慢”,而且在拐卖前已经嫁到邻村,被丈夫嫌弃默许三个人贩子带走了她。

后来,她被丈夫的大姐花了一千元买了,给自己弟弟当媳妇。这个男人最开始嫌她长得又黑又矮,听力又差,语言不通,不乐意娶,最后拗不过大姐结了婚。

这个女儿的成长中,也有很多不易。即使从小与母亲一起,但是也只能听懂她50%的话,文章说母亲因为听力原因始终学不会汉语。

她慢慢长大,渐渐意识到与别人的不同。母亲会被别人嘲笑丑,还有好事的邻居问“去过你姥姥家”,想要戳破母亲的来历。她懂事后“很少再和妈妈出现在同一场所”。

你看见这个故事会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这位母亲是怎么度过这三十五年的,她会怎么看待买了自己的婆家,包括丈夫和与这个丈夫的孩子,她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找到“家”后会有什么变化?

同样的,女儿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父母的,毕竟自己不是流行文化中的“恋爱结晶”,女儿构建身份认同并不容易。所以,女儿帮助帮母亲寻找“过去”堪称英雄之旅,原因是什么,母亲支持吗,其他家人支持吗,特别是参与“买人”的人。

但是,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对这些苦难几乎没有涉及,更多的笔墨放到了如何因母亲的少数名族发音,通过网络和志愿者的种种善意和奇遇,两天半找到了母亲的家。一篇近万字的文章,有一半是关于这个“奇迹般的转折”。

有人说,生活已经够苦了,不想再看苦难。但是,我想说请不要把别人的生命看作玻璃渣,然后去从中找糖。

这位母亲和女儿的人生,必然不只是苦难。她们的人生有破碎,但是也定然在重建,否则就不会有这两天半的奇迹,不会有这个糖。

与苦难视角相反的是,她们是自己生命的“英雄”,无论是麻木、压抑甚至伪装,都是生命在寻找出口,何况女儿无论是什么原因帮母亲找家,都需要突破重重阻力。

但是,如果没有去看见母亲与女儿破碎与重建的英雄旅程,只能看见一堆玻璃渣,这糖只是旁观者的自我感动,是与她们人生无关的傲慢。

母亲和儿女的故事中,有很多片段值得旁观者去看见。这两天的奇迹在这三十五年的过程中,相对与母亲的挣扎,相对于女儿的和解,只是辅助。

2017年女孩的父亲因癌去世,母亲哭了,是为自己、为丈夫还是为这三十年的人生?又比如母亲回家的时候,母亲提前一个月打包了五六个包行李,包括这些年女儿买给她的所有衣服,女儿又是如何想的?女儿将母亲大家庭聚会发到朋友圈,受到老同学的一句评论“原来你有一个大家庭”,女儿说她很想哭,女儿眼中大家是怎么看她的?

这些母亲和女儿生命旅程片段,在文章中没有深入下去,无法真正看见。最后,只看见了一堆玻璃渣和占了一半篇幅的糖,还有评论区中的感动。

这让我很不解,也愤怒。

所以,我想强调在人生叙事写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矛盾”原则,故事要关注人生关键的“阻碍与渴望”。因为阻碍才体会生命的不易,因为渴望和脱坡才看见生命的价值。

这是人生叙事写作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敬意。


人生叙事日课 借他人故事,磨自己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