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日课 2025Vol.030@030|人生故事中是否“不要试图寻找一个答案”?
今天读一篇关于二十多年前马加爵的人生故事,探讨人生叙事中信息与答案之间的关系。
- 标题:《马加爵的三重世界:一个贫困生的极端生活方式》
- 作者:吴琪 程义峰
-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 日期:2004年3月18日
-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w6p4VM-XZvt0W9bnu1Y9-A?mpshare=1&scene=1&srcid=1001suR5KET5gIPbulgjlBm7&sharer_shareinfo=8ef7d216169a843d4c8be90bf186de51&sharer_shareinfo_first=8ef7d216169a843d4c8be90bf186de51&version=5.0.0.99730&platform=mac#rd
本文记者吴琪后来成了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谢宇案”也是她报道的,集结为《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
我觉得吴案报道比马案报道有变化,原因在还原信息。
正如吴案报道记者手记中,吴琪引述三联主编李鸿谷对其的提醒“不要试图去找到一个答案”,吴案报道中,记者几乎穷尽了相关的人物,尽量采访报道,还原信息,让看客不容易产生答案,或者产生很多答案。
马案报道采访多地多人,但容易让看客产生马为何杀人相似的答案:“贫富差距”、“内向敏感”等,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真相的重点,因为这片大地上有太多类似的人。
马案的很多信息遗憾缺失,比如马去贵港“巡警发现时因为紧张解释不清楚给收容了4天”,这不是度假收容可能惨过拘留,或许已是马的创伤影响很大,但遗憾没有相关信息。
这篇马案报道是案发后18天完成的,《人性深渊》集结却跨越数年,工作量完全不同,所以这样的比较并不是论述两个报道的孰优孰劣,而是用这个对比来表达看客对于信息的需要。
我觉得人对公共事件是需要答案的,特别恶性案件是社会的裂缝,或者社会哪里裂了才产生了恶性案件,人需要一套因果答案才能弥合撕裂的信念,安抚内心恐惧。
这个答案的起点是信息,否则所谓的答案更会是先入为主的偏见。 这是记者带给这个社会的价值,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很是感激。
但是,遗憾的是记者的光辉似乎在远离我们,就像“邯郸初中生杀人案”带给人们的困惑、“胖猫案”带给社会的对立,种种原因没有记者用信息弥合裂缝。
人生叙事日课 借他人故事,磨自己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