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状态有些游离,脑子里总是各种念头打转。

我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难以沉浸。哪怕是在上追求身心合一的舞蹈课,我也常常出神。

理性上我知道游离的来源——念头多是关于很久之前没完结的事件,因为最近重新处理,它掌控了我的注意力。

在我状态最为游离的时候,我上了一个课程,让我对“当下”有了很多新的理解。

课程的名字叫《牛津生活中的正念》,是朋友小雨推荐的。他是一名认证“正念疗法”的老师,也是这门课的导师,另一名导师是他的搭档钟兰婷。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是一名“野生”的正念爱好者。

手表上有“正念呼吸”功能,通过渐强的震动引导着我关注呼吸,很快让我得到放松休息。同时,诸如“渐进式肌肉放松”的练习,已经成为了我困乏时替代小憩的方式。手机后台记录着“正念分钟数”时长,记录始于2020年持续至今,日均正念分钟数在十多分钟。

这些正念活动对我日常休息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在我整体状态游离时,却似乎束手无策了。

恰好出现的正念课程产生了作用,如同课程名字,它对我的帮助是将正念应用在生活中。

在正念课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正念进食、正念行走,或者是静坐等等,关注呼吸、触感很重要,我称其为“锚点”,在游离的时候,我也需要一个锚点。

以舞蹈课为例,我发现了一个对我很有用的锚点:数拍子。我的节奏感很差,几乎分别不了音乐中的节奏,但是老师“一二三四”的数拍子却很简单,我的注意力锚定在喊拍上,这时候动作、发力、情绪有了着力点。

这个舞蹈中的正念,对于我这个“钢铁直男”小白有了很大帮助。最明显的就是游离的状态变得更少了,打破“越游离越跟不上”的负循环,更能够在当下,“学会了”的成就感更强了。甚至,因为不再游离,有时我能够听懂音乐节奏了。

游离状态中回归当下,除了用“锚点”,“标记”也对我佷用。在课上导师带领练习时,让我们觉察内心活动,不加评判的贴上标签:比如这是“想象”、这是“计划”等,念头自动导航停止了。我日常用得更简单,做事时意识到与当下无关了,我告诉自己“游离了”,注意力就又回来了。

这是八周课程众多练习中,延展到我生活中一个小例子。小雨老师说,八周课程如同登山,有上山下山有很多风景。在众多练习中,一些我没有链接上,很多对我帮助很大,演变成了我的新习惯,就像每天早上起床后的身体扫描成了我清醒的方式,课程上介绍的冥想凳的跪坐让我更沉浸。

在课程最后,小雨问大家此时我想到了词语来总结。我脑海中蹦出一个词:实事求是。我最近的游离,剖析来看是用种种念头包裹了“没完结的事件”,因为用念头包裹,没了真实世界的验证,游离自然发生。生活中的正念是就是在帮助跳出念头,实事求是。

课程开始前,兰婷老师会进行课前1V1访谈,她问我“你上课的期待是什么”?我说希望早晨起来时有清明的状态,就像《完美的日子》中主角扫厕所大叔每天在微笑中醒来,我很少会体会到。

最后的课上,兰婷老师问大家自己的期待实现了吗?我说没有实现,但是我不困扰这个问题了,即使我现在也还有游离的状态。

因为,我期待的早晨清明的状态与“没完结事情”是一体的,人的状态是“事上修”的,正念是我新的工具,帮我在具体事情中“活在当下”,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