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2日,“中国首例涉熊猫网暴刑事案件”宣判,揭开了收割大熊猫流量的产业链黑幕。
法院审判对象是一对夫妻,他们是熊猫粉丝圈的大V,他们频繁发布涉及大熊猫的谣言,对科研人员及熊猫保护造成了侵犯,还通过直播变现了十数万收益。
他们编造了“大熊猫不该进行野化放归”、“电击取精危害巨大”、“大熊猫繁育机构进行‘活体实验’”等谣言,获得数十万的浏览量组织了数千人的粉丝群。
大熊猫作为中国国宝自然收获人们的热爱,幕后黑手却收割了粉丝聚集在熊猫的热爱,他们的操纵是如何完成的?
1
操纵的对象是群体,群体是怎么产生的?
1970年,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菲尔(Henri Tajfel)通过实验证实,群体诞生很简单,只要内外有别。
实验者通过抛硬币将人群分为两组,然后让参与者给其他人分配金钱,参与者只知道分配对象的组别代码,比如“A 组 34 号参与者”或“B组23号参与者”,没有更多的信息。结果参与者会显著地给组内人分配更多资金。
随机抛硬币就制造了内外有别的群体,对大熊猫不同程度的喜爱能能将“猫粉”群体与普通看客区分了开来。
大熊猫作为国宝,有无数话题来区分看客与“猫粉”。而且,大熊猫大头、大眼睛和圆润的形象,激发心理学家所谓的“婴儿图式”,我们天然对婴儿有保护欲和喜爱欲,粉丝们更加狂热,更能区分群体。
随着自发群体扩大,粉丝团开始形成组织化,进一步制造区分。组织者开始要求成员“做任务”,如修图、打榜、发文等等。
如果仅仅如此,粉丝团也只是向心力强而已,不会成为流量产业链。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天然存在,不一定会制造罪恶。
如果要收割流量,幕后黑手还需要进行操纵。
2
没有哪一种友谊基础比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更稳固。
幕后黑手很熟稔这一点,粉丝团外部没有危险,那就捏造假想敌。
幕后黑手捏造假想敌的手段有三种:拉踩对手、发现大阴谋、打倒破坏者。
在“首例涉熊猫网暴案”中,幕后黑手会引导粉丝与其他熊猫粉丝团“打架”,将明星饭圈的拉踩用在大熊猫粉丝团之间,贬损对方抬高自己。
阴谋论是捏造假想敌的惯用伎俩,创造幽灵般的敌意——“我们为什么被禁言,因为动了幕后黑手的利益”、“美国虐待中国大熊猫,丫丫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报复”。
最能凝聚向心力的假想敌是找到“破坏者”,因为有具体对象。“国宝被虐!令人心碎的视频曝光”、“震惊!他们竟然对熊猫做出这种事”,这类视频往往能迅速吸引大量评论、点赞和转发。
而且,靶子越明确越具有号召力。有嫌疑人捏造某大熊猫繁育基地是“大熊猫七三一实验室”,还专门赴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门口滋事。或者,造谣某专家“出卖熊猫获利,熊猫专家在海外有豪宅”,甚至将资深专家编造成“大熊猫屠夫”。
当然,捏造“破坏者”的造谣的风险最大,是法律最容易制裁的捏造假想敌的操纵行为。“首例涉熊猫网暴案”正是审判了这种行为。
幕后黑手的获利,正是从树立假想敌开始。因为,当有人带头与“敌人”战斗时,他就成了“英雄”,一呼百应。
“英雄”将粉丝们对熊猫的爱异化成手中的线头,化为操纵的工具,幕后黑手也成了“教主”。
大熊猫如同泥塑的神像,“教主”组织化了大熊猫“饭圈”,操纵着粉丝的爱与恨的钟摆,借此享受着权力,收割着利益。
3
大熊猫“饭圈”不仅伤害当事人,也对大熊猫保护制造了很多困难。“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问题还远不止于此。“饭圈”一旦形成,就会自循环强化,如同邪教——若干预不具备足够公信力,将变成新的假想敌,让粉丝更团结,反而助长了“饭圈”。
所以,打击大熊猫“饭圈”的违法犯罪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见大熊猫饭圈化的土壤。一方面机构过度拟人化大熊猫的宣传和活动,缺少对自然与科学的敬畏,让部分人将情感过度投射在大熊猫上。
作为个体,我们要谨防成为操纵的对象,作为养料滋养幕后黑手的恶念。更谨防热爱美好的内心,因他人操纵变得麻木和疏远。
请记住,无论多么美好的热爱,当有人在捏造“假想敌”时操纵就开始了。
新华社. (2025, July 27). 新华调查丨假扮熊猫“粉丝”造谣敛财——揭开“大熊猫被虐待”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新华网. https://www.news.cn/20250727/11ee254938a74506846039fcca85a667/c.html ↩︎
Minimal group paradigm. (2025).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inimal_group_paradigm&oldid=1296265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