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大特色是城中村,星罗棋布,40%建筑面积,承载了60%的人口,让“来了就是深圳人”变得务实。在众多城中村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就是大芬油画村。大芬村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俗大雅”,其实从村名就能看出——大芬村原来污水遍地、杂草丛生,被称为大粪村。

走进大芬村,肉色外墙、方块形状、彼此相接,与其他城中村几无二致,与一说到油画就让我想到建筑清新脱俗的美术馆决然不同。然而在城中村旁边也有一座清新脱俗的大芬艺术馆,巧妙的设计、精致的装潢,与城中村的建筑可谓云壤之别,不过里面陈列的画作却真实代表了大芬村的特点,不懂画的我一眼就看出与普通美术馆的画作不同。

在村里转悠,一位大姐在一个楼道中画画,那是她的店铺也是工作室。画架旁的支架上放着平板电脑,一副名画的照片被放大到某处细节,桌上的手机在放着言情故事的有声书。在女主被打压逆袭的背景音中,大姐熟练地画着名画,而我随意地和她聊着画画的经历和生意经,就像在餐车旁与做着炒饭的老板娘闲聊生意的好坏和口味的咸淡,艺术与生活那么相似。

走在巷子里被热情的导购,吆喝着去她家画廊看画。说是画廊,其实是一栋农民房,空间极致利用、陡峭的楼梯、不锈钢的扶手、卡白的腻子,都是熟悉的感觉。说是农民房,墙上、地上、每个楼层、每个房间却都“堆满”了画作,像仓储式购物一样,品类齐全量大管够,给我一种囤积的富足感。导购一层楼又一个层楼地开灯,然后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关灯,像房东带出租房,将节约电费计算到极致。艺术生意与其他生意那么同频。

在这些特别的画廊旁就有一栋艺术馆,是在岭南老院的基础上修葺而成,古朴的白墙石板,配以黑铁玻璃,浑然一体,简约而精致。这个艺术馆是一位画家的展览厅和工作室,厅室相连,屋院相间,十足的冷气、清幽的环境、稀疏的看客、精心的陈列,在烟火气十足的城中村中,虽是一墙之隔,却又是另一番天地。刚刚走出艺术馆,一位光着膀子脚夹拖鞋的男人骑着电瓶车从路边掠过,停在满是画框的店面门口,车还没停稳,就朝门口等待的客人喊着“老板你们这批货用啥画框?”

穿梭在大芬村的握手楼下,我很是好奇在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位将“油画”带到鸡犬相闻、杂草丛生大芬村的商人,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又有怎么样的人生。他的名字叫黄江。

什么时候讲讲他的故事,再次认识一下大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