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组织,往往是其“内心剧场”的外部投射。他们无意识地将童年时未解决的冲突、未满足的需求和关键人际关系模式,在企业的舞台上反复上演。——凯茨·德·弗里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领导力教授,有“管理学界的弗洛伊德”之称

1998年7月,40只毛绒玩偶差一点干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
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率团访华。回国时,美国海关从代表团的行李中扣留了40只豆豆娃玩偶。这位扫货玩偶的女士,正是负责中国入世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事件因此迅速演变为政治风波。克林顿所在的民主党在试图构建全球化秩序,中国是重要一环。
对手共和党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中国入世,他们没有放过攻击的机会。时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抨击道“我们的贸易代表不是努力减少我们与中国的500亿美元贸易逆差,而是搜遍北京的街头市场,抢购她能弄到的每一个非法的、黑市的‘豆豆娃’”。
最终,“豆豆娃门”事件没能引发美国谈判团队的人事变动,也未干扰中国入世的进程。1999年11月15日,这位女士代表美国与中国签署了《中美双边市场准入协议》。中国自此扫清了入世最大障碍,于两年后成功入世,踏上“世界工厂”的征途。
豆豆娃只是填充豆豆般塑料颗粒的毛绒玩具,它有何魔力,居然扮演了影响美国党争的棋子?
1. 最离奇的投机事件

海关扣留贸易代表的玩偶,是因为与豆豆娃公司达成的协议:每位旅客单次只能携带一只豆豆娃。
公司的目的很明确,要维持豆豆娃在美国市场的收藏价值,防止回流的玩偶冲击稀缺性。彼时豆豆娃正处在价格高峰,一只5到10美元的玩偶,在二级市场被炒作到数千美元,甚至数万美元。
共和党选择这40只玩偶作为攻击贸易代表的靶子,是因为豆豆娃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玩偶炒作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席卷全美的狂潮——
豆豆娃从无人问津到销售额暴涨,“豆豆娃门”时正处巅峰,公司年收入超过十多亿美金,仅老板利润分红就超过两家玩具龙头公司的利润之和,要知道这两家公司分别制造了芭比娃娃和变形金刚玩偶。
玩偶的淘金热,也让卖新时代“淘金铲子”的人大赚特赚。市场上出现专门的豆豆娃杂志,最高月付费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某位不温不火作家写的《豆豆娃手册》,成了畅销书榜上的常客。一位早期收藏者,自费出版价格指南净赚了20万美元,她还为藏品提供真伪认证服务,获得了六位数的收入。
很多大机构也借势豆豆娃来营销。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用“豆豆娃赠送日”作为吸引观众,上座率平均提升30%多,有的场次甚至因此首次满座。
但是,持续五年的玩偶热潮戛然而止。在“豆豆娃门”事件两年后,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些玩偶的价值一朝归零。
制造商销售额骤降90%,豆豆娃也开始批量出现在一元店里。大家心知肚明,出现在廉价店中的东西绝对不再有投资价值。
财富幻想破灭,豆豆娃成为人们眼中的垃圾。有人将1600个全新的豆豆娃捐赠给了当地警察局,用于安抚处在创伤中的儿童,让豆豆娃回归玩具本职。
更多人带着厌恶将豆豆娃扔进了垃圾箱。
人们对豆豆娃的狂热,像是坐过山车。这场欲望游戏,是截至目前人类对玩偶最疯狂的炒作,被称为“20世纪美国郁金香泡沫”。
豆豆泡沫还有一个更贴切的称号——“现代经济史上最离奇的投机事件”。
这场泡沫的确透露着诡异:温柔可爱的毛绒玩偶,本是天真儿童的玩具,却与弥漫着金钱欲望的投机炒作产生了关联。
即使抛开人文情怀,量产、低价的玩偶,毫无稀缺性可言,小小的毛绒玩偶如何引发如此的投机狂潮?
2. 庄家总是赢

这场如梦如幻的泡沫,绕不开豆豆娃创始人泰·华纳。
人们朴素地认为,当欲望游戏退场、泡沫破裂时,所有局中人都会被湮灭,始作俑者更应首当其冲。那么,华纳的结局如何呢?
2025年4月,福布斯新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榜更新。现年八十岁的华纳拥有约六十亿美元的财富,在3028人的榜单上位列500多位。
相同的榜单上,一位中国的毛绒玩偶后辈排名两百多位,他最近因Labubu盲盒的爆火,股价大涨财富排名快进入前100名。
所以,看上去华纳不仅没有输,豆豆娃泡沫还为他奠定了商业帝国的基础。
2000年代初豆豆娃泡沫破裂后,华纳将玩偶生意的日常运营交了出去,更多精力用在酒店行业。
其实,在豆豆娃泡沫处于巅峰时,他就已投资近3亿美元收购了纽约四季酒店大厦。这座地标建筑正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
后续,他购入8处酒店和度假村,打造了休闲资产帝国,成为亿万资产的核心部分。
豆豆娃泡沫不仅没有损伤华纳的财富,他的玩偶公司依然在创造毛绒玩具。
2009年,华纳公司推出了有巨大而闪亮的眼睛的玩偶,成为新的业务支柱。大眼玩偶利用了人类天生会对大眼睛、圆脸等婴儿特征的形象产生喜爱感和保护欲。
去年的新产品也大获成功,它将毛绒玩偶与弹跳球相结合,为玩偶附加了游戏价值。
华纳的大赢特赢让人好奇,为何他能在泡沫中摘得果实。尤其是对比之下,豆豆泡沫中的其他人大多付出了惨痛代价。
豆豆娃让很多人的财富幻想落空。一位演员挪用了十万美元的教育基金,在家里屯了两万个豆豆娃。这些玩偶没有成为孩子大学学费,但成了孩子结业纪录片的题材,这是豆豆娃对他们唯一的价值。
有人将梦想寄托在豆豆娃上,也终是落空。一位母亲剖析对豆豆娃的上瘾,“我们拖欠了房贷,但我还是求我丈夫再给我买一个吧”,她说“希望在自己去世后,十五岁脑瘫的儿子可以用这些豆豆娃的收益来帮助自己维持体面的生活。”
因为豆豆娃泡沫,很多家庭分崩离析。豆豆娃成为夫妻纷争的焦点,或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
一位丈夫再也压抑不住怨气,抱怨妻子到处都放着豆豆娃,“我真是受够了这些狗娘养的东西,我决定把它们给烤了”。他把豆豆娃放在灌木丛上进行“烧烤” 。结果火势太大把房子烧了,造成了10万美元的损失,最后与妻子离了婚。
泡沫破裂甚至引发了恶性案件。一名男子向同事借钱投机豆豆娃,泡沫破裂后无力还款,在醉酒中枪杀了前来要债的同事。多年后,终身监禁的他在监狱接受采访,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豆豆娃现在还火吗?”
一位收藏者处置豆豆娃的方式,外显了人们的厌恶态度。他童年时和中年妇女们一起排队抢购,收藏了三百个豆豆娃,但在没过多久就一文不值 。后来,他将豆豆娃头颅安在木板上,像是狩猎战利品。这些剥制的豆豆娃居然卖了出去。他终于在豆豆娃上获得了回报,也宣泄了幻想落空的情绪。
豆豆娃泡沫的组织者也损失惨重。豆豆娃最大的二级市场投机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度拥有二十多名员工从事炒作。因为泡沫破裂吐掉了大部分利润。
后来,他一直尝试将豆豆娃炒作模式复刻到“色情明星集展卡”上,想在新泡沫中赚钱。不过,他虽然对外维持富翁人设,但是公司却只有他一名员工,勉强维持生计。
豆豆娃泡沫中,大部分人的确镜花水月一场空,但是华纳摘得了果实。赌场有句名言,唯有庄家总是赢,华纳是搅动泡沫的大庄家吗?
3. 时代的舞台

时代是一个舞台,它给人们分配角色。理解豆豆娃泡沫大戏,首先要看清华纳的舞台的样子。
豆豆娃泡沫周期,完美与二十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对应,它们都在1995年爆发并在新世纪幻灭。
这并不是偶然,美国互联网泡沫为代表的投机热潮,是豆豆娃泡沫的背景。
1993年,人类正式迈入信息时代,豆豆娃也在这年问世。这一年,图像化浏览器的面世让数字鸿沟缩小,普通人能便捷访问网络。
大量互联网公司纷纷创立,互联网泡沫由此诞生。1998年前后成群诞生的网易、腾讯、新浪等,是互联网浪潮在中国的产物。
资本的宽松助长了互联网泡沫。1997年美国《纳税人减免法案》降低了最高资本利得税,人们更有意愿投资。互联网是首要标的,从1995年至2000年美国科技股为核心的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超400%。
投机氛围浓烈,但是古老的毛绒玩偶能成为泡沫中心还有原因。
这与当时女性的处境的普遍变化相关,她们成了豆豆娃泡沫最初的中坚力量。1995年“足球妈妈”概念在美国流行,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特征。这个词类似我们的“职场妈妈”或“独立女性”:母亲不仅谋求自我实现,还要注重家庭需求,特别是将孩子置于自己之上。
但是,“独立”的标签掩盖了女性独特的母职压力。压力让部分女性通过消费释放情绪以及分担压力——广告中故事往往是,母亲们购买有机健康辅食,弥补无力准备三餐的亏欠感,帮她们成为被要求的“称职母亲”,消费成了消解压力的出口。
如果消费具有投资的潜力就更完美了,不仅减轻了消费的心理负担,回报还分担了现实压力,说不定还能财富自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直销业的爆发原因也在此,其从业者超80%是女性。
豆豆娃更是完美的增值性消费。它们金额不高,即能满足孩子,还兼具增值潜力,左右不亏,二级市场的报价让美梦变得坚实。豆豆娃一次性占据女性和孩子两个高价值群体。
有了中坚力量的维持,随着泡沫放大豆豆娃被注入更大的欲望。1998年泡沫顶峰时,销售人员巡店看到的排队者大多是“令人毛骨悚然、好斗的男性”。
互联网浪潮不仅是背景,更直接助推了泡沫。
ebay网作用巨大。这家电商交易平台,是淘宝网最初的对标对象,1998年登录资本市场时,风险提示中豆豆娃赫然在列。因为平台超过10%的交易量是这些玩偶,单一品牌依赖性过高。
ebay网豆豆娃泡沫的催化剂。豆豆娃刚开始流行时,炒作主要是线下小范围,ebay网让交易变得普遍。更重要的是,公开交易才能创造价格,ebay网创造了豆豆娃看似公允的二级市场价格。价格锚定了豆豆娃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更丰满了对回报的想象。
互联网还让豆豆娃爱好者们链接起来,这是人类首次便捷地超越时空地联系。他们通过ebay网等平台,交换信息、相互比较和助长从众效应的狂热。
世事演变,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建了时代的舞台。互联网泡沫为代表的投机氛围是天时,互联网让交易者链接起来是地利,而女性群体处境变化在寻找压力出口就是人和。
时代的舞台已经搭好,静待演员登场。那么,华纳如何抢到大庄家角色,主演这场豆豆娃泡沫大戏?
4. 玩具界乔布斯

或许,多数人心中的大庄家,都是善于包装概念,将精力倾倒在营销上。
但华纳并非如此。他对产品细节的追求,近乎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他有一个称号是“毛绒玩偶界的乔布斯”——乔布斯还痴迷于苹果产品内部线路板的美学,华纳也较真豆豆娃的每一个微小细节。
在豆豆娃公司三十多年的历史中,超过五千种款式的毛绒玩具,其材料都由华纳亲自挑选。他的员工回忆,每次玩具展他会用镊子把毛绒玩偶眼睛弄得恰到好处,让它们就能与顾客进行眼神接触。
豆豆娃的设计也是华纳的首创。他开创性地将豆豆般的塑料颗粒填充进毛绒玩偶,而且不填充满,这样流动的豆豆让孩子们能随意摆弄玩偶的姿势,让它们挥手、跳舞和拥抱。当时,其他玩偶会因填充饱满变得僵硬。
华纳试图将工业产品转化成了有故事、有“生命”的独特角色,他让团队为每一只豆豆娃都赋予了独一无二的名字、生日和一首小诗,写在豆豆娃标志性的心形标签上。
华纳不热衷于营销,甚至敬而远之。
豆豆娃泡沫是没有任何一则广告的帮助下实现的。豆豆娃公司的第一则广告已是泡沫破裂后。华纳甚至不愿豆豆娃植入电影中,他不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办公室打来的合作电话,即使这位导演当时已经创造出了《侏罗纪公园》等超级IP。
相反华纳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产品上,很具有当下所谓的“工匠精神”。
他每年都会花数月时间待在中国和韩国的工厂里,亲自监督生产。华纳女友回忆,他常常在深夜躺在床上,通过跨国电话与工厂沟通,每个玩偶具体应该是什么样子。
华纳对收购的酒店,依然保持完美主义风格,像是打造自己的家。华纳翻新纽约四季酒店的顶层套房时,亲自去法国的采石场为浴室购买了价值50万美元的大理石,甚至亲自巡查酒店走廊灯光,记住了几十种灯泡的序列号。
在创立豆豆娃公司前,华纳和木匠合作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盒。木匠负责制造,华纳负责销售。但是,华纳对产品的极致追求让木匠埋怨,“一个五毛钱的音乐盒机芯,华纳似乎想雇一个钢琴家来为它们调音”。
后来木匠破产了,华纳却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木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华纳与他辩论的经营理念“低价和对品质的偏执追求可以让你致富”。即使曾经他不屑一顾。
人人都有成功学潜质,很容易总结出成功箴言:平凡与非凡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最微小的细节。
但是,追求极致是华纳成功的原因吗?
5. 卖出狗屎

追求极致产品,至少不是华纳主导豆豆娃泡沫的全部真相,毕竟芭比娃娃或变形金刚玩偶的质量也不差。
豆豆娃爆火的转折点是1995年,这离不开华纳的操纵。
当时,一款销量不错的豆豆娃因供应商问题而停产,这引起了顾客的不满。经销商忽悠顾客说不是“停产了”,而是“退休了”。
神奇的是,顾客反倒对退休的收藏前景产生了兴趣,反而去更高价购寻找尾货。
经销商建议华纳实行玩偶退休政策,搅动市场的权柄递到了他手上。其实这并不是创举,精明的商人很熟稔错失恐惧症,人类本能无法忍受“差一点错过”的遗憾,“最后10件”或“还剩半小时”的逼单技巧屡见不鲜。
华纳不仅握住了权柄,还在他手中大放异彩。他为退休政策叠加了随机概率,放大了顾客的错失恐惧症。豆豆娃的退休决定充满随机性,华纳可能会在巡店时看到某款玩偶积压卖不出去就让它退休。
豆豆娃开始变得像“差点转出图案对齐的老虎机”或者“随机开出隐藏款的盲盒”,人们开始为之疯狂。1995年底到1996年初,豆豆娃在美国中西部地区首次小范围流行起来,“足球妈妈”们成了第一批拥趸。
与此同时,华纳更能搅动市场的权杖也就绪了——互联网为华纳创造直接影响顾客的方式。
彼时,大部分公司官网只是显示地址联系方式,被称为“黄页”。1995年马云第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就是“中国黄页”,目标是把中国企业的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让全世界看到。
1995年底,豆豆娃公司却打造了最早的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网站。用户能留言互动,算当时的“私域社群”。高峰时每分钟有十五到二十条信息来回传递,内容都是关于购买、出售和交换当前及已退休豆豆娃的请求,此外还有各种谣言和猜测。
华纳不仅用网站了解市场活跃用户,更直接实施操纵。“豆豆娃信息”栏目会以玩偶的口吻发布模棱两可的“流言蜚语”,暗示某些豆豆娃即将退休。操纵声音再被ebay网平台的价格证实并放大。
华纳的操纵也延伸到分销渠道。他指示客服向零售商谎报发货日期,明明要一个半月才能发货,却告知对方五天内发货。
销售体系开始混乱,迫使所有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华纳身上了。华纳对员工说“零售商因为拿不到足够的货而对我们感到愤怒,我认为这些是好兆头”。这样不仅让落空的顾客更认为豆豆娃稀缺,零售商也为货源稳定更多地囤货。
华纳虽然几乎不做广告,但为了扩大豆豆娃的知名度,他少有地打破神秘,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联名活动。
1997年豆豆娃与麦当劳联名亲子套餐,这是神来之笔。华纳准备了一亿个特别版玩偶,作为套餐附赠。这些豆豆娃同时满足了孩子与母亲,很快售罄,豆豆娃拥有了全美知名度。媒体后来调查发现“64%的美国人至少拥有一个豆豆娃”。
豆豆娃公司高管把华纳称为操纵大师,评价他“将垃圾卖出去,还让垃圾看起来重要”。华纳很乐于接受称号,“我可以在狗屎上贴上公司标志,他们照样会买!”
操纵市场人心和追求极致产品,看起来似乎矛盾,但是华纳却将它们融合了起来,然后在豆豆娃泡沫中大放异彩,他是如何做到的?
6. 天生庄家

从炒作经济角度看,追求极致产品和操纵市场人心或许大庄家必备条件,因为只有当投机对象足够“完美”时,“稀缺性”才能发挥最大的心理效力,让整个泡沫荒谬而真实。
这样才能既不会局限于小众圈子,又不像纯粹骗局快速破裂。
华纳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他有控制欲强烈,他需要掌控,无论是产品还是进入他世界的人。
华纳的座右铭也体现这一点,他的办公室里贴着“期待意外”。但是,意外是别人的,华纳认为“可预测性只会损害豆豆娃的市场”,他是掌控意外的人。
为了掌控,华纳坚决拒绝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店供货,坚持只通过成千上万家小型的“夫妻礼品店”销售。华纳认为服务4万个小客户远比服务5个大客户要好。
小型商店更容易被华纳掌控,而大型商店会将他的产品被扔在货箱里,破坏他精心为顾客营造的“搜寻”体验。
华纳的用人策略也是如此。加拿大的年轻被子店老板,对毛绒玩具一无所知,偶然买了华纳百来美元的玩偶,后来成为了该国总代理。在泡沫高峰时营收近亿,不到三十岁身家超千万。
但是,豆豆娃公司有很多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候选人,华纳没有选择他们。这位经销商说,华纳想要一个他可以塑造的人,可以控制的人,他不想要任何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来做生意的人。
华纳更不会接受稀释公司控制权。华尔街的投资家们带着十亿美金级别的交易上门兜售,想让豆豆娃继续谱写股市神话,华纳连客气都没有直接拒绝见他们。他对接受外部股东和公开市场监管毫无兴趣。华纳不会失去对王国的绝对控制权,他是豆豆娃公司的唯一股东。
生活中华纳也是充满控制欲。华纳与前女友分手了,但他不接受她有新男友。前女友与新男友去度假,她先是跟踪,然后偷走了护照。当前女友补办了证件去度假,他又追了过去,出现在了她的酒店房间门口,与她和她的新男友当面对质。
前女友因无法忍受华纳的控制而离开,她评价道:“他会让你着迷,让你觉得你是地球上他唯一关心的人,然后,他会渐渐剥去你的自我”。
或许,华纳对整容的痴迷,也体现了他的控制欲。华纳会在每年的玩具展前一个月去拉皮,他还通过未经证实和有感染风险的黑羊胚胎来保持青春。整形医生曾警告说,他早已過了能从手术中获益的年龄,但华纳仍坚持不懈。
华纳对于玩偶一只眼睛一块皮毛的极致要求,其实与操纵人心是硬币的两面,都是他控制欲的体现,他掌控着产品,也操纵着人心。
控制欲让华纳成为大庄家,他如此强烈的控制欲是从何而来?
7. 充满敌意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所描述的,强烈的控制欲可能是为了对抗源于童年的“基本焦虑”——一种对孤立无援的深层恐惧。
华纳控制行为的背后,也同样充满了对世界的不安,甚至是敌意。
华纳对公司信息异常敏感。豆豆娃爆火后,华纳开始规划总部大楼,他要求建筑外部不能有任何与公司相关的标志,通信地址与实际地址也不同,外人很难找到公司联系方式。同样地,他几乎不接受采访。只是不曾想神秘感,反过来给豆豆娃创造了话题度。
他更不放心将品牌和专利交给外人,这是玩偶公司的命脉。即便在豆豆娃顶峰时,亿万富豪的华纳依然亲自填写商标和专利表格,他还会专门飞到华盛顿去提交文件。其实这是专业化和安全化的律师工作。
华纳对于豆豆娃品牌的防御,常让旁人觉得反应过度。豆豆娃公司每年起诉超过三十家公司,此外华纳的律师每月还会发出一百多封停止侵权函。除了竞争对手,起诉也针对豆豆娃的周边商家,华纳起诉了几乎所有豆豆娃价格指南出版商 。
ebay网也被华纳威胁起诉过。作为平台,ebay网自然重视豆豆娃这个最大交易品类,他们跑到华纳办公室希望联名活动。华纳当场否决,还因为ebay网上的一级分类名称使用了“豆豆娃”威胁起诉。最后ebay网将名称改成了“豆袋毛绒玩偶”,但他们很困惑。
华纳的敌意常常超越生意范畴。他巡店时发现店家将价格标签贴在了豆豆娃心形吊牌上,遮住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他勃然大怒,尖叫着“他们把贴纸贴在了我的名字上”,威胁停止对这家英国最大的经销商供货。
豆豆娃公司的侵权警告语,形象地展示了敌意。公司产品目录背面印上一段警告语,威胁潜在抄袭者将“取得你永恒灵魂的所有权”,律师将确保“你在地球上的生活将不值得一过”。
华纳对于团队也充满不安。他曾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裁,然而他没有准备放弃任何实质性的控制权。他甚至从未向这位总裁展示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最终,职业经理人任职不到六个月后就离开了。
可能,华纳对世界敌意最根本象征,是他会竞争性约会父亲的女人。即使抛开道德评判,这个行为体现了对父亲的对抗。华纳的妹妹将敌意归结为嫉妒,“华纳嫉妒父亲的魅力,他将这种精力引导到去引诱父亲交往过的女人身上”。
一个人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奠定了其性格基调,这已是现代依恋理论的共识。甚至,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更是提出了“俄底浦斯情结”这一大胆构想,他认为这种精神层面的“弑父娶母”的潜意识冲突,是塑造个体与权威和爱情关系的核心。
那么,华纳父亲是他敌意和不安的来源吗,以至于会过度的控制欲吗?
8. 柔软的玩偶

华纳的敌意行为,或与他如此懂毛绒玩偶有关。
什么样的人更懂玩偶?毛绒玩偶界流传的“诅咒”有一个回答:创始人往往有悲惨的童年。
世界上第一个将毛绒玩偶产业化的的人,童年就颇为不幸。这位开创者被喻为“现代毛绒玩偶之母”,她的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只可活动关节毛绒熊,后来命名为“泰迪熊”,这是取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小名。她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在轮椅上生活,童年少了很多快乐和温情。
华纳创业前的公司CEO的身世也颇为悲惨。华纳在创立豆豆娃之前,在一家毛绒玩偶巨头从事销售工作18年,公司CEO的母亲早逝,父亲因大萧条无力抚养,将他送进孤儿院,他在那里长大。这位CEO领导的毛绒巨头生产了无数经典角色的毛绒玩具,比如加菲猫、史努比等。
或许,恒河猴实验提供了解释“诅咒”的视角。科学家发现软绒布造的“布妈妈”比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更能给恒河猴幼崽提供安全感。孩子不是“有奶便是娘”,触摸、拥抱等温暖接触更是依恋的关键。
接触安慰可能是毛绒玩偶经久不衰的用户心理基础。
或许,恰恰因为不幸,童年缺乏依恋的人更懂毛绒玩偶给人们创造的温暖,因为这是他们底层渴望而未被满足的需要。
华纳自然是懂得玩偶的,在豆豆娃成功之前就显现了出来。他刚入职毛绒玩偶巨头没多久,就因销售提成持续成为薪资最高的员工,甚至超过了CEO——他没有上过大学,当时也仅仅二十出头。他的销售领导评价道“华纳只要看一眼新产品,就能当场判断它是否畅销,判断正确的次数,远超过高管们”。
毛绒玩偶诅咒也在华纳身上应验,他也拥有不幸的童年。他告诉女友“他的父母在情感上抛弃了他”,几乎不袒露的他展现了脆弱:“我需要被当作一个五岁的男孩来照顾”。
或许,在他心中,父亲是不幸童年的罪魁祸首。
华纳五岁时,父亲的行为就严重伤害了他的情感。因为他没有清理好小狗的粪便,父亲将小狗处理掉了。宠物对孩子的创伤并不容小觑,后来华纳和女友的宠物狗玩的时候,他会假装成自己也是一条小狗。
因为母亲,华纳对于父亲的情感更加复杂。他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整日卧床,会对着镜子尖叫。小时候,华纳向母亲表达爱意,父亲会将他锁在壁橱惩罚他。
华纳并没有分享过母亲精神分裂的原因,但他父母的关系的确很异常——
父亲性侵了华纳妹妹,最开始时她只有六岁。多年后华纳父亲向妹妹辩解,性侵她是想抵抗出轨冲动,因为他们母亲当时无法满足他。妹妹告诉给了华纳,但是他反驳这个谎言“他一直在背叛妈妈”。
所以,无论父亲的背叛是否“撕裂”了母亲的精神,但是华纳定然会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视为伤害。
何况,华纳对母亲有求而不得的眷恋。他被认为是“地球上唯一关心她的人”。有一次,华纳得知母亲住在一家酒店时,他立刻和女友飞了过去。尽管母亲拒绝见他,但情感冷漠的华纳用响亮而坚定的声音在母亲门前说“我在这里,我爱你”。被拒见的华纳又哭着飞了回去。
但是,华纳没有彻底的反叛,并未成功在精神中完成“弑父”。毕竟,华纳是作为父亲副手才得以入职玩偶巨头,而创办豆豆娃的启动资金是来自独吞的父亲遗产。
或许,因此华纳用抢夺女人的方式,别扭地释放着对父亲敌意,他也用控制欲的方式,宣泄着不安和敌意,也用极致的产品安抚着渴望温柔的内心。
在这样的方式中,他成了大庄家登上时代舞台制造了豆豆娃泡沫。
9. 没人愿意跟他交换人生

华纳妹妹说,“成功从未让他感到满足” ,并且形容他过着相当悲伤的生活,因为没有人走进他的内心。
“你幸福吗”是个讨厌的问题,但妹妹问了华纳,他没有回答。后来,他向妹妹展示自己可以容纳四十人的巨大餐厅时,妹妹问华纳会请谁来,他冷冷地说:“谁也不请”。
但是,华纳似乎一直在寻找温暖。
无论是柔软皮毛动人眼睛的毛绒玩偶,还是像家一样打造的酒店套房。即使隔靴搔痒,都提供着温暖。
甚至,对于远离他生命核心的陌生人,华纳充满了善意和温柔。他能叫出公司仓库所有工人的名字,并定期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一个工人是正在为大学存钱的年轻人,他会将闲置的房子提供给他居住。当得知一名员工诊断出癌症时,华纳甚至亲自整理了顶级专家的研究,第二天带了过去。
但是,一旦有人真正靠近他的内心,不安和敌意让他充满控制欲,将人牢牢抓住直到将人推了出去。
有人问华纳,为什么不和感情最深的女友结婚,他说“因为那样的话,她就会离开我了”。因为婚姻是一种平等的契约,他将失去当方面的控制,他怕再被抛弃。
豆豆娃前公司的同事们隔几年会聚会,他们极力否认羡慕华纳。大家说没人愿意跟他交换人生,“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糟糕的生活,他没有任何亲密的关系,没有真正的朋友,一个都没有!”
但是,曾经与华纳合作音乐盒的木匠看着福布斯榜单却又满是恐惧。一个陌生人的暴富,只会引来遥远的艳羡;但一个相同起点人的崛起,却是一把衡量自己价值的残酷标尺。华纳的成功成了这位木匠的心魔,让他困在无尽的比较和自我否定之中。
人生如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寻找一个值得的答案。
你,找到了吗?
Board, E. (2004, October 25). Beaniegate. Iowa State Daily. https://iowastatedaily.com/217725/uncategorized/beaniegate/ ↩︎
崔隽 & 王媛媛. (2021, November 1). 中美入世谈判,最后六天六夜—杂志文章. 环球人物网. https://www.globalpeople.com.cn/channel/59/17950.html ↩︎
Bissonnette, Z. (2015). 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 Mass delusion and the dark side of cute.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
Grace Chung & Matt Durot. (2025, April). Forbes 2025 billionaires list—The richest people In the world ranked. Forbes. https://www.forbes.com/billionaires/ ↩︎
STR New / Reuters. (2017, February 24). Photo of divorced couple splitting up their beanie babies is peak ’90s. Huffpost.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beanie-baby-fever-in-1999_n_58af7d12e4b060480e0661fe ↩︎
Four seasons hotel new york. (2024).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our_Seasons_Hotel_New_York&oldid=1257805180 ↩︎
Dot-com bubble. (2025).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Dot-com_bubble&oldid=1296293249 ↩︎
O’Brien Hallstein, D. L. (2010). Public choices, private control: How mediated mom labels work rhetorically to dismantle the politics of choice and white second wave feminist successes. Contemplating Maternity in an Era of Choice: Explorations into Discourses of Reproduction, 5–26. ↩︎
Multi-level marketing. (2025).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ulti-level_marketing&oldid=1300449323 ↩︎
Margarete steiff. (2025).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argarete_Steiff&oldid=129922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