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视一新闻让我很震惊——“男子吸食打火机气,出现幻觉吸烟引发爆炸,致全身深度烧伤,全身留下了永久性瘢痕,手指至今无法伸直”。
我开始以为是个别人的行为抽象,打火机气也能吸食上瘾!?
但看了资料发现其实很普遍。
打火机气上瘾,属于“挥发性溶剂滥用”,包括丁烷(打火机气)、丙烷(便携炉气)、笑气(氧化亚氮,鲜奶油发泡罐推进气)等。据调查,丁烷导致了60%以上的溶剂滥用死亡。
丁烷让人产生快感,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完成的。它会增强大脑“刹车”(GABA),让大脑活动被抑制,同时减弱“动力”(NMDA),让大脑学习记忆等功能激活受限,迅速给人带来强烈的欣快和迷离感。人会出现类似醉酒效果,口齿不清、大笑不止、身体不协调,“吸了的人看起来特别惨——那种眼睛翻白、看起来快死掉的惨状”。
丁烷上瘾具有危险性。它会导致心律失常或缺氧“猝死”,或者产生爆炸伤害。即使没有显性伤害,长期使用会溶解包裹神经的脂肪保护层,造成永久性脑损伤,使智力与运动能力衰退。
丁烷上瘾并非少数。央视报道,近一年来,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烧伤外科就收治了上百例因吸食丁烷而产生爆炸致严重灼伤的青少年患者,藏在事故后的上瘾行为更多。据英格兰的调查,2023年有4%以上的11-15岁青少年吸食挥发性溶剂。
这些溶剂因为合法存在且容易获取,成为了监管盲区,且无色无味常常被人忽视。甚至有人在洗手间找到替代品,他们将发胶或香酚喷在塑料袋中,然后吸食其中作为推进剂的丁烷。
正是因为容易获取且难以觉察,宣传危害等手段只能治标且效果微弱,所以更需要了解丁烷上瘾的心理机制,防范于未然,或脱离成瘾。
丁烷上瘾心理机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消除痛苦”与“追求更爽”。
长期处于外部压力、焦虑的青少年,易为消除痛苦上瘾。其大脑会持续预测“我将感觉很糟”。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吸食丁烷可以迅速消除负面的生理和情绪状态,吸食丁烷与消除痛苦建立了关联,产生上瘾行为。吸食丁烷是情绪出口。
生活相对压抑,渴望融入新群体的人,很容易追求更爽而成瘾。他们初次吸食丁烷带来的强烈欣快感,大脑的建立了一个新的信念:“只要我吸丁烷,就必然会体验到强烈的愉悦感”,甚至因为新集体的接纳而更加成瘾。吸食丁烷是刺激和社交来源。
成瘾往往与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出相关联。父母、老师等权威、同邻人,三者关系都无正向反馈时,就为物质成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