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炉,有孩子高分,也有成千上万名次普通甚至发挥失常的孩子,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志愿是孩子首次人生重大选择。无论考得怎么样,都要意识到“一考定终身”已是过去式,时代红利褪去,技术不断加速,没什么专业长盛不衰,人生有很多变数。
举个例子,计算机当下大火,但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据统计,2023年计算机专业本科就业率仅83.2%,远低于全国平均的86.4%,且从2021年的90.2%一直下降。美联储调查美国也类似。
我并不想说某个专业不能学,毕竟决定因素千差万别。这里想强调,我们已进入不确定时代,太关注外部机会,很可能刻舟求剑,更让人生困顿。
正如我在《AI时代,什么样家庭的孩子更有未来?》中用数据论述的,我们进入了不确定时代,孩子自主自发的主体性才是人生关键。
所以,若只有一个高考志愿填报原则,那就是“自己做主”。未来面对不确定性,孩子才能不抱怨更自主。
不过,高考志愿是孩子独立的开始,的确需要父母等的意见。
孩子若尚无清醒选择,高考志愿的关键注意事项,就是创造更大的“未来选择自由度”,让未来更有得选。
高考志愿通过3个外部因素影响选择自由度,分别是城市、学校和专业。
男女都怕入错行,行业是融入城市的。选大学就选了城市,潜移默化接触行业。早在2000年,深圳的计算机电子业总产值就达1136亿元,是全国第一个城市自身的千亿产业,很多人在深圳入行。现在,全国有62个城市涌现了184个千亿产业,可参考。
学校的影响大家都很熟悉。985/211、软科、QS等榜单,另学校生均经费影响学生体验,比如深圳大学生均每年20多万,与985华科大相当。
专业选择涉及两个问题:学什么和在哪学。在哪学的底限是避坑,2024年新设更名专业达1996个,不要被名称迷惑。成熟专业有榜单参考,新专业是否靠谱要看校方投入,常任师资的履历是观察点。
当孩子暂无清醒选择,学什么可有两个标准来判断未来自由度。一是专业内容可衡量的程度,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衡量是铸基的关键,例如经济学比管理学更可衡量。另外是可迁移程度,学历贬值,更多人要深造,越可迁移越自由。
人生内外一体,内部主体性是导航器与压仓石。当主体性尚未觉醒,高考志愿,应尽可能提升选择自由度。
对于暂时人生方向还未清晰的孩子,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是创造更大的选择自由度,注意城市、学校和专业三个因素。 以下数据供参考,图片中无法截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高考志愿】下载,文档清单如图。
欢迎评论区留言,大家就高考志愿的具体问题探讨。
文档清单:
- 《AI时代,什么样家庭的孩子更有未来?》(再次强调主体性)
- 《2021~2023年各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含就业率变化)
- 《2019~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变化趋势》
- 《2021~2023届本科主要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含按专业、行业、职业划分)
- 《2020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与涨幅》(含按专业、行业、职业划分)
- 《2021~2023届本科各学科门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度》
- 《美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2023》
- 《千亿产业城市图谱:184个产业、总值超40万亿,他们撑起中国制造脊梁!》
- 《高校及高校专业排行榜》(含软科、QS等各大主流榜单)
- 《2024年高校经费预算及生均经费排行榜分析》
- 《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备案和审批结果》(202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