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备受关注的某海外案件宣判,28岁的当事人因使用药物侵害他人并拍摄视频,被英国法院判处终身监禁,最低服刑期限24年。

在这类案件中,施害者往往是高度预谋的,让追责变得尤为困难。据报道,当事人的接触、药品、拍摄,都有精心设计,乃至其实施的不法行为不留下痕迹,“以帮助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所有经历者都在穿越施害者带来的无妄之灾,他们是幸存者,更是自己的英雄。同时,还有英雄更进一步,勇敢站出来推动正义,该案件中的受害者XYZ等人就是代表。X的勇敢让施害者被审判。

英国法院量刑陈述书显示,2021年5月,年仅18岁的X受到了当事人的严重侵害。据称,当事人筹划了“学习”、“派对”等多种由头,甚至实施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

X首先报了警,但因药物的作用导致记忆模糊,且因受到伤害后“情绪极度困扰,以至于在那个阶段无法配合调查”。

后来,她在某社交APP上发帖,以警告其他人避免受到此人伤害。但是,一些网民却对她发表了不理智的网络言论。

好在,受害者Z通过帖子联系到了X,验证了其模糊的记忆,X再次联系警方。这次决定性的报案,促使警方搜查了当事人的公寓,发现了视频、药物等证据,最终让施害者受到了法律的审判。Y看见公开报道后,也站了出来,与XZ成为该案受害者证人,描述了受害经过,完成了对不法行为的追责。

幸存已然不易,XYZ站出来更是艰难。

酒精药物导致记忆模糊阻碍了追责,例如Y在受到伤害后“身心处于迷失方向的状态,但知道有非常糟糕的事情发生了”,Z在药物影响下“记忆并不清晰,不清楚自己是如何或为何最终和他一起走回他的公寓的”。甚至,因为记忆模糊,当事人被X和Z对质时“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并就受害者的担忧进行煤气灯操纵”。

创伤会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攻击而无力对外追责。Y“饱受噩梦折磨”,出现了“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试图以此来应对这段经历带来的痛苦”。而Z“即使在几年后,这些记忆仍会引发偏头痛和身体的应激疼痛”,“无法入睡,被焦虑困扰,并出现幻觉和闪回等情况”。X也同样被这些创伤后遗症折磨。

而且,很多此类案件发生在熟人间,彼此往往有友好的基础,使受害者创伤更深,人际关系会断裂,例如X“停止了社交和信任他人”。更让人愤慨的是,一些错误的言论散播着“指责受害者”的论调,让受害者处境更加艰难,就像X曾遭遇的网络言论一样。

为幸存者赞叹,为英雄致敬!让施害者得到制裁,反击“指责受害者”的错误言论,才有我们更美好的人间。

12

文章后记与资料来源——

昨日,在热搜上,看见那个案件被英国法院宣判。看了完整版“量刑陈述书”,当事人的行为让人愤怒,也为已明确的10位受害者的遭遇感到难过,为XYZ三位受害者的勇敢致敬。

在走出创伤,制裁施害者的路上,还有很多幸存者,他们都是自己生命的英雄,也有越来越多的幸存者感召着更多人:

《黑箱》中,日本记者伊藤诗织在2015年遭遇公司高层侵害,报案后被“证据不足”撤案,她抗争促成2022年胜诉。

还有美籍华裔作家李怀瑜,她在爱尔兰徒步时受到一名少年的侵害,她以双视角叙事创作《生命暗章》,打破受害者羞耻感;艾丽斯·西伯德18岁在校受到严重伤害,但创伤为人忽视,她的回忆录《他们说,我是幸运的》成为创伤写作范本,奥普拉节目推广后激励全球幸存者……

同样,男性受害者也是被忽视的群体,麦克·陆的《哭泣的小王子》,是“给童年有过创伤经历的男性的疗愈指南”。

Pasted image 20250621143955

Pasted image 20250621144026

Pasted image 20250621144052

Pasted image 20250621144118

20250621_1444Google ChromegetImage (348×348)

Q:评论区关于公开罪犯的照片与姓名的问题争论,我简单说明一下。

我在这篇文章中,没有给照片打码但是名字用了“邹某某”,原因是该跨国案的中英法律精神不同。

在英国法律中,嫌疑犯及审判信息都是公开的,邹图片是英国警方公布的,“量刑陈述书”直接指名道姓。其法律立场就为了公开惩罚,同时其法律对于受害者信息严格保密,在该国《1992 年性犯罪(修正)法案》中规定,对受害者信息泄漏可处最高不设上限的罚款,就是为了震慑。

而我国法律精神是以改造教化为核心,一般不公开施害者信息,使用某某代指,若非通缉一般照片打码。同时,受害者信息保护是以《民法典》保护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刑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侮辱、诽谤罪,也是恢复秩序型的。且对于信息泄漏,往往更需要当事人主动追索。

所以,使用照片的原因是对恶魔的公开批判,且已经考虑到受害者及相关人,基于这张脸该认识的就认识了,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较小。但是,邹的中文名字因为存在被网络搜索的可能,比如小学毕业名单等等,可能造成衍生伤害,所以隐藏,使用了邹某某。

另外,我个人对部分媒体使用“留英博士”等群体概念指代邹某某表示愤慨,虽然我不是留学生,但是媒体的行为是在污名化一个群体。

同时,我并不法律背景,若对法律理解有偏差的话,欢迎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1. R V Zhenhao Zou Sentencing Remarks(公诉邹某某量刑陈词) ↩︎

  2. I, R.-E., P, P.-M., G, M., & H, D. C. (n.d.). Drug-facilitated sexual assault: A systematic review.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