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讨论,我作为主持人,最后想获得大家的feedback。
本来想提的问题是:讨论中感觉最强烈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问题,因为具体、感性,容易回答,往往能够发现讨论中有价值的点。即使邀请回答,回答者是否有感觉很容易判断。
但是,我最后的提问是,大家对于讨论有什么反馈、建议,比如有什么可以提升的。
最后,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问题复杂、需要思考,还可能引发防御。
我转换了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一个念头快速闪过我的脑海——讨论中最强烈的地方,本身是一种获取深度反馈的手段,我却看见了另外一面,觉得像“引导好评”,这触发了我的模式,所以我的问题一下转变成了偏向“中性评价”、甚至是“错误改正”。
我的模式是什么呢?
今天和咨询师同侪讨论格式塔心理治疗创始人皮尔斯的咨询实录,因为皮尔斯的风格与信任的、支持、接纳的主流咨询风格差异较大(林彤引用了一个扬特夫对其的评价——“一切皆有可能”的、反智的、利己主义的、戏剧性的及面质性的)相反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从皮尔斯咨询实录与这场咨询师讨论的角度说说我的感觉——
现场:皮尔斯的咨询完全从现场出发,而非来访者的语言描述、更多信息,很有一沙一世界的意思——当下行为模式背后,就是整体的行为模式的折射。这一点其实和讨论类似,关注讨论本身、咨询实录本身,而非引入更多的信息、知识,可能更能发现关键,这样的觉察即使是碎片的,始终注意“有一点感觉”,比“知道了很多”更重要。
自我: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什么?每个咨询流派、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定义,但是皮尔斯在这一场咨询中,我 看见的是将自我放下,全然成为观察、反馈的角色,成为一个环境的一部分,即使引发来访者眼中的冲突、阻抗。小叶说“咨询大师都构建起来一套很稳固的世界观”,我想的确是这样,否则估计皮尔斯看别人的评论就心梗了。而我刚才说关于“引导好评”的那一瞬间感受,就是我的自我被放大了——#人生读者#早上讨论,我作为主…
细节:理解的关键是具体,就像自己体验的事情充满细节,而道听途说就大而化之,皮尔斯的咨询关注的诠释具象的、细节的,你笑了、你抖脚了、你说你害怕了……全部是极为具体的细节。很多时候,使用抽象概念看起来深刻,却掩盖了理解。在咨询中概念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这样,使用术语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没有触及本质,甚至被概念带走。这很像之前我看见一个术语“抽象之梯”,从最具象到最抽象,有人举了一个例子:“秋水共长天一色”,脑海中画面都出来了,这是极为具体的;#FFFFFF是黑色,#000000是白色,是极为抽象的,可以准确应用,抽象的和具体的都很有价值,容易理解,产生情感或行动。但是有一种情形,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却阻碍了真正的理解。这是咨询、学习、思考等的大忌,我较为容易掉入这样的陷阱,比如写东西很容易进入“不抽不具”的状态,需要引起注意。今天的讨论中,也有出现类似的情形,当我们在“不抽不具”的概念中讨论的时候,不明觉历,不知所谓,不知所以,不知何用。
呈现:皮尔斯咨询中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做解释、不做说明,让来访者自己寻找、自己整合,自己呈现行动。皮尔斯说,一旦解释就意味着咨询师认为自己比来访者更懂他们自己。所以,皮尔斯通过寻找来访者言行不一,看见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制造情境引发矛盾,让来访者自己感受、自己摸索,呈现出自己的行动。讨论的时候咨询师们对这一点很有感觉,大家用到一个词叫“来访者释放了出来”。而从这次讨论现场或讨论后来看,那种引发讨论者呈现的方式,让人感觉最强烈——你愿意按这样的咨询方式做吗?来访者的对抗,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是来访者,你会什么感觉?……这都是呈现行动,但这还是很强的模拟性质,呈现的直接反应会藏在认知思考背后。更强烈的方式是,将认知思考的空间压缩掉,直接看见直接反应,今天没有出现类似场景,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或许,也是工作坊的意义,也是现在越来越需要的价值——信息太多、思考太多,呈现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