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改变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会不断重复,在相似的情境之下,固有的观念会发挥作用,产生类似的行动。改变行为模式首先可以从改变情境入手。情境一旦变化,行动也会相应改变,因为我们更应关注于感受和结果,而非与自己较劲。但另一方面,人们更默认的方式是改变观念,是一种hard模式,当然有的时候情境的确难以改变。
  2. 观念如何改变?可能我们最熟悉的方式却是说教,试图用语言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但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讲道理”几乎等同于失效甚至负效。更有效的改变观念的方式,在于创造新的体验过程——“竟然这样的情境,还能那样应对,而且感受和效果不错”——成功的体验带来新的观念。
  3. 新的体验过程的发生,本自也是情境发生了变化。举一个例子,原来总惧怕权威,但是因为借调面对短期合作的领导,无所求所以更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有摩擦冲突,但是用其他方式修复摩擦,带来了自己应有的假期、按时下班、更好协作,结果和感受都不错,对于应对权威的感觉更积极。
  4.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情境更适合自己?答案藏在过去经历的体验之中,寻找那些感受更好的事情。对比、穷举、类比的思考过程可以使用。甲工作和乙工作,哪一个工作更让你喜欢,相似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这是对比的方式在寻找答案;在工作中,可以完全自己独自做、可以与同伴平等协作、可以自己按照共识的规范做、还可以自己来领导事情的走向,用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来穷举选项,让选择来反应态度;工作是场修行,你的修行目的是什么,类比其他场景来获得信息。
  5. 如何定义更适合自己的情境?定义需要细化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维度的标签,但是在“人”这个领域,场景更在日常,不能遇事拿出笔记本一条条来比对。在细化维度时,工作记忆的组块数量控制在三五个以内,少即是多。或许这是二乘二矩阵被高频使用的原因,在众多细化维度中,找到正交的核心维度,比如对于某人适合的事情,一维是结果是否得到现实反馈,一维是过程是否沉浸其中,这构成了这个人选择事情的筛选方式。
  6. 找到行动目标还不足够,还需要有行动过程,行动过程才是改变实现的主体工程。一个人重要的行动过程隐藏在自身的经历和故事中——俯瞰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堪比一个试验场,无数观念、行为在此发生,万物竞发。但是优胜劣汰并不像生物进化中必然发生, 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识别和放大那些有利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而改变,很重要是有意识找到这些行动过程,并为之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