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我猜活动,以 #丹·麦克亚当斯 的人生重大事件为基础,写五个故事,分别是高峰体验、低谷体验、转折点、积极的童年体验和消极的童年体验。同时,编造其中一个故事,让对方猜哪个是假的,并尝试分析其中的人性单元。

大家好,我是向开亮,是行为分析五期的复训学员和助教,会和一部分新同学组成小组一起学习。今天基于“你猜我猜”的活动,来聊聊对人性单元以及行为分析的理解。这些理解尽量还原课程内容,但是可能理解或表述有偏差,大家批判来看。

我理解的“你猜我猜”活动的本质在于,听一个故事,如何判断真假?听一个故事,如何认识一个人?

大家准备的这五个故事是从叙事学派的 #丹·麦克亚当斯 所总结的“关键情节”中挑选出来的五个故事,在Week2还会接触到更完整的10个关键情节的版本,也会具体接触到相应的理论。

听一个故事如何判断真假?

听一个故事的真假,大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是靠感觉。

那么,这些感觉到关键在哪里?大部份人最重要的感觉就是语言的流畅度,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人的故事结结巴巴的时候,可信度会大大降低。在Week2人生叙事的课程中,课程会对人生叙事进行介绍,其本质是对我们过去的经历进行情绪、动机、认知和语言的整合的结果,用来塑造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个统一的我。未整合完成的不流畅的语言、不和谐的情绪、不一致的认知、不统一的动机都会让人产生虚假的感觉,这种近乎直觉的感觉来判断真假。这些内容在下周人生叙事的时候,课程会具体讲到。

20220623_Boluku

如何对人性单元进行认识

除了在人生叙事整合层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叙事的真假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来判断和认识?

这就回到了第一周的课程:人性单元,从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动机偏好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人。

人性单元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比如人格特质几乎可以理解改变很微弱、认知能力的感商和智商基本上在成年左右就稳定了下来、动机偏好的转换相对容易,可能在三个月左右就能有所变化。那么,从这些人性单元变与不变中就能来判断故事的真假,同时认识一个人。

当一个故事中体现出外向性很高的人的故事中,出现了一个内倾性较低的片段,那么就值得怀疑;当一个体现出高智商的人,却出现了反应迟钝的状态,那么这个故事可能也要打问号……因为这些人性单元是相对稳定的。关于人性单元的稳定性,在Week3的人性系统部分会继续讲到。

20220623_RKx9Iq

那具体怎么判断呢?

可能很多新同学会感觉本周即使刷完了课,但是好像懂了,但是用不起来。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本周本身就是打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庞杂,先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在Week4行为预判中,课程中梳理对于人性单元目前前沿的科研成果,梳理了判断强相关和弱相关的线索。比如判断外向性的方式,健谈、富有表现力的声音等都是强线索。 20220623_rkU6qO

在本周,我们可以基于对于人性单元的初步理解,先应用和感受一下。

同时,可能有同学会说,如果一个故事过于自洽,是不是就很难判断了。

的确是这样,比如有的同学的假故事不是编的,而是移花接木讲了一个别人的真实故事,那么语言的流畅度就高了很多。在我们实际判断的时候,还是会有办法,比如判断线索除了语言线索还有非语言的线索,比如表情、肢体动作、情境等。

20220623_J6Y09g

而另外类似“孤证不立”,在后续课程会介绍到三角测量,包括自我报告、熟人报告、行为数据和专家数据,一般要采信三个及以上类别数据来提升准确度。这些都会在Week4行为预判中再次学到。

人性单元如何应用?(基于学习建议)

对于人性单元的认识,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包括在理解行为、预判行为和改变行为都有很大的用处。在week4的行为预判、week5-6的行为改变,课程还会系统讲解。这里先举一个小例子。

在开学典礼的时候,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分享了三点学习建议,第一个是最小行动、第二个是应用导向、第三个是积极互动。比如第一个建议最小行动与人性单元有什么关系。

前两天在阳老师的知识星球看见 #古严 教练分享的 #朱熹 治学之道“大火煮滚,慢火养之”。行为分析知识密度较高,从人格特质角度来看,我感觉这样的课程对于尽责性偏高和尽责性偏低的挑战比较大。尽责性高,上来就慢火养之,水很难烧开,慢慢失去耐性;而尽责性低,大火却不煮滚,浅尝则止,始终也没有进入课程体系。

那怎么办呢?在课程week5-6周的行为改变课程中,会提到一个解法叫最小行动。尽责性高,先搞定最小行动,再精益求精,学得更加系统深入;尽责性低,至少完成最小行动,再在探索中寻找有趣的联系,促进深入探索。

行为分析课程的最小行动是什么?总结之前的经验是四点:每周至少一次作业、每周至少一次活动课并总结、每周至少一次查看并评论同学作业、每周至少一次简单回顾本次进度。

这里基于学习建议举个小例子,在后面课程中我们还会系统学习到。

学习方式一:最小行动

前两日在 #阳志平 老师的知识星球看见开智教练 #古严 教练的读书笔记,提到了朱熹的为学之道“大火煮滚,慢火养之”。用来学习 #《行为分析课程》 很有指导意义意义。

#《行为分析课程》 的知识密度很高,比如第一周的人性单元就包括了特质、动机、认知、叙事,而这些本身每个元素都是一个学科,虽然阳老师进行了去粗取精的浓缩,但是依然知识庞大,第一周就13节课、近6个小时、刷一遍课程平均到一周七天每天1小时。

从人格特质角度来看,我感觉,这样的课程对于尽责性偏高和尽责性偏低的挑战比较大。尽责性高,上来就慢火养之,水很难烧开,慢慢失去耐性;而尽责性低,大火却不煮滚,浅尝则止,始终也没有进入课程体系。

那怎么办呢?在课程week5-6周的行为改变课程中,会提高一个解法叫最小行动。尽责性高,先搞定最小行动,再精益求精,学得更加系统深入;尽责性低,至少完成最小行动,再在探索中寻找有趣的联系,促进深入探索。

行为分析课程的最小行动是什么?总结之前的经验是四点:每周至少一次作业、每周至少一次活动课并总结、每周至少一次查看并评论同学作业、每周至少一次简单回顾本次进度。

可能大家会说,怎么刷课都不是最小行动了?是的,刷课可能都不算,因为你会为了完成作业,去刷课、没时间会备速刷课、再没时间会挑重点备速刷课、再再没时间会课程笔记和同学作业。

总结

最后,人性单元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用大家共识的一些元素来描绘人性世界。人性单元是后面课程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但同时不用着急,本周相当于是一个初步接触,先对人性单元的概念有一定了解,能够用某个人性单元来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间有限不用求多求全,在week3的个人概念、week4的行为预判和week5-6的行为改变,人性单元的知识还会学到,跟着课程,跟着助教、大区群课代表及大群班主任的节奏走即可。

预告一下,在周六活动课中,将引入一种有趣的测评工具,通过游戏化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解读一个人的人性单元。周六活动课再见。

课程截图来自 《行为分析课程》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