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的what、why、how

〇。叙事心理学与叙事疗法

叙事心理学的三大方向

1986年, #萨宾 出版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叙事心理学诞生。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叙事心理学主要有三个方向。

{{embed 三大主流方向形成于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 }}

迈克·亚当斯生命故事理论,通过编码主题基调等方式,理解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这个方向可能最好的应用是“心理传记”——用故事解读一个人,故事与行为及心理状态的研究、工具越发丰富。

通过自然语言分析,建立叙事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悠久的思路。 #Pennebaker 作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发现自然语言表达与心理状态的关系,词频、关键词解读等研究等集大成在此处LIWC程序,超过100个维度,比如否定词、介词等的被2000+论文使用。故事语言与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关系愈发清晰。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他在俄乌战争前几天通过“I-word”预测了战争的可能性加强。(“我”字代表了自我参照,通常标志着诚实、正直、开放。

但是,以上流派似乎更多是在对于人的故事的认识,如何来改变呢?这就是 #迈克尔·怀特 和 #艾普斯顿 所创立的叙事疗法的方向。

叙事疗法简介

1986年迈克·怀特和艾普斯顿在家庭治疗活动中建立初次联系,1990年合著的《通过叙事方式达到治疗》,叙事疗法逐步被推广开。

一个有趣的比喻:手与眼 怀特是家庭治疗师和社工背景,关注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叙事疗法的“手”; 艾普斯顿是人类学(人类学学位被誉为“人类知识偷猎执照”)及家庭治疗师到背景,热爱思考和阅读,对于别人问题总能推荐一本书,是叙事疗法的“眼”。 所以,我们更关注他们的应用。

叙事疗法的简单了解(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定义)

叙事疗法认为“问题在哪”?

问题:主流叙事与个人体验产生了冲突,进而失去了生命的主动权 举例:男人应该功成名就,自己却不功成名就,产生冲突,无力的挫败感

叙事疗法的“解决方案”?

方案:外化问题,找到主流故事没有覆盖的特殊经验,使自己的经验成为自己故事的主导,重获主动权。 举例:一个人处于挫败感,找到其有力的、向上的“特殊意义经验”,比如在游泳的时候

分享核心内容

  1. 问题的来源:故事、知识、权力(副标题★)
  2. 解决的方法:外化、改写、重塑、界定
  3. 使用的工具:口述/文字、信件、文件、对话图式(略) & 人生发展咨询

一。问题的来源:故事、知识、权力

故事:人的隐喻

人是什么?

对于人的根隐喻,也就是核心隐喻,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代表着对人认识的不同。比如—— 人是机器的隐喻,对行为主义者解释习得性行为很有用; 人是电脑的隐喻,也帮助了认知科学家理解人类思想过程; 人是系统的隐喻,将个人视为家庭系统的部分,在家庭治疗领域非常常见; #乔治·凯利 将人视为科学家,不断观察和调整对于世界的预测; 而 #伯纳德·韦纳 的隐喻涉及社会行为和正义,提出的隐喻是人是法官,同时将生活视为法庭;

那叙事心理学视角,人是什么?

叙事是验证和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效果好的隐喻。这句话是1986年 #萨宾 在其主编的 《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 中首次提到。 论证到诠释的转变,简单因果无法覆盖有机系统。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是,借用语言描述现实,类似“地图不等于疆域”,都是诠释,都是叙事。

再次理解论证和诠释的区别,布鲁纳总结的两种人类的思维方式。 布鲁纳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如果x比y”是论证式的,关注的明确的关系;而“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叙事式的,可能是在寻找两者死亡事件的关系,人们可以想到爱情、阴谋、不幸……充满了各个角度的解释。

人生是叙事,却过程了论证式的,比如这样几类咨询师?

  1. 解释者、分析者、判断者,像解释整理的神一般;
  2. 借助常模、分析、统计来判断一个人;
  3. 每个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咨询师只是参与他故事的发现和重塑。 你属于哪一类?这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主义

一个常见的比喻是 #汤姆·安德森 在1990年的一个比喻——

有三位棒球裁判,他们一起看球。第一位裁判说:“有好球也有坏球,它们是好球,我就判好球,它们是坏球,我就判坏球。”第二位裁判说:“有好球也有坏球,我觉得是号球就说它是好球,我觉得是坏球就说他是坏球,就是我看到什么说什么。”第三位裁判说“有好球也有坏球,但是我没有说之前,即我没有判断它是好球还是坏球之前,好像就没有什么好球坏球这回事,好球坏球是我说出来的。”

第一位裁判秉持的观念,就是前现代主义的,他认为他是绝对客观的,他的经验感知就是真实的,“是什么就说什么”。 如果咨询师采用前现代的思维方式,咨询师的风格会成为一个解释者、分析者和判断者,像掌握的真理的神一般;

第二位裁判秉持的观念,就是现代主义的,他不认为自己的经验是完全客观的,而是认为经验是不靠谱的,是需要经过经验实证和逻辑实验来证明,可重复、可验证这种科学思维才是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注意,心理测评等等影响,不能标签化。

第三位裁判的思维方式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是现实是我们语言描述的,但是 #地图不等于疆域 我们对于现实的描述本身受到了我们既有知识体系的约束,这样的知识体系通过语言影响了我们,并不断建构。 所以,叙事是人的根隐喻,本身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

几种思维方式作用到我们身上,产生了问题——

内化:是问题的来源

关于内化过程,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位游客来到山村,遇到一个放羊娃,于是问他,你放羊是为什么?放羊娃答,是为了娶媳妇。接着又问,那你娶媳妇是为什么?为了生娃。那为了生娃是为什么,放羊娃说继续放羊。这就是放羊娃内化的观念,放羊娃将父辈、祖辈的生活方式内化成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类似放羊娃的生活,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上学,回答说要上大学。那为什么上大学,更好的发展,找到好工作,买到好房子。然后呢,生孩子,让孩子上更好的大学。

内化有很多类似的概念:

  1. 内化,社会学家 #图尔干
  2. 异化/商品化/对象化,政治学家 #马克思
  3. 物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卢卡奇
  4. 本质上都是,哲学上的“主体-客体”的客体化,让主体人变为客体失去生命的主动权 这是叙事疗法中人们面临问题的起点。

知识:主流故事

知识对人的客体化

当一个人及其身体被规训成为对客体所认识的那样,也就是那些知识(标签所要求的那样)这就是一个客体化过程。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无私的”、“女人只有做过母亲才是完整的”等等,当这些社会观念对人不断的影响,让一个女性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客体化的过程。

科学分类法带来的客体化知识

根据自称为“思想体系的历史学家” #福柯 的研究,通过“划分的做法”来实现人的客体化。这样的做法在17世纪1656年巴黎总医院的开设,划分正常人和疯人而开始大规模出现。

这种对人的“科学的分类法”——什么标准是疯人,什么标准是正常人,比强制的权力技术的进步在于让人主动卷入,希望自我定型和规格化,“我是正常人”。而对人的科学的分类法不断细化,知识演进成为了权力的支持手段;反过来权力的技术,进一步支持知识的进展。通过福柯所总结的权力-知识的互动关系,人们开始给自己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客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现代主义是这类知识的基础

现代的思维方式,人们会意识到唯一真实世界大家会有不同认识,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带来群体内的冲突,而处理多元化需要常模或尺度来衡量,需要一个平均值来达成共识,前现代主义崇尚的是绝对真理是权威,现代主义崇尚的相对真理的制度。比如各种心理学统计分析、分类诊断手册等。

比放羊娃更痛苦

而与放羊娃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有比放羊娃内化更加多的社会意识,比如除了好工作,还有好的财富、大的成就、高的权力,还有婚姻、健康、意义等。更关键的是,不仅有这些追求,大部分人在每个维度上进行攀比,追求极致,困于此处,表现为不同问题。放羊娃相反少了痛苦。

无处不在的分类

“你是这样的”分类、“你这样不对”的评价、“你应该这样”的建议、“你必须这样做”的规范等等,都是客体化的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在推动分类?

权力:推动内化的机制

客体化的目的控制人

权力的目的是铸造人成为“柔顺的身体”——易于转变和利用 早期的权力形式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进行压迫,是金字塔式的。对应了前现代主义思维。 现在的权力形式是通过分类和自我卷入完成,可以想象“圆形监狱”

圆形监狱

小房间的人,将被监视塔的人凝视 小房间的人,又是监视他的守卫 互相监视,自我卷入 圆形监狱是一座环形建筑,中间是一座监视塔楼。圆形监狱每一层的进深只能容纳一个房间,每一层被分割成很多排列在一起的小房间,小房间后面开着窗户好使阳光照射进来,前面有很大的窗户面对圆形监狱的中庭,房间根据性质成为牢房、工作间等。圆形监狱中庭的监视塔,警卫可以从里面看见小房间人的活动。因为有光从小房间后面的窗户照射进来,所以房间中的人变成了鲜明的剪影,所有人的活动都逃不过监视。但是,因为监视塔特别处理的门窗,监视塔的警卫无法被看见。这种形式就诱导人在行动时认为随时有人监视自己。 圆形监狱对人的控制是通过空间制造了一个情境,通过组织制度的规范进行分类、认证、评量、比较、分化和判断,并按照组织的准则,也就是对人分类的知识,对房间内的人进行训练和矫正。因为处在小房间的人,永远体会到常规化到凝视,永远体会到有人根据组织建制的规范与标准对他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达到对人控制,塑造了人开始卷入自我压制的过程。

权力是关系,并无主体

不同于马克思的观点,权力并不是一个阶层所掌握 所谓的权力的主体仅是载体,人人都可能是载体 权力是向上分析,而不是向下分析

分类+圆形监狱:生成人

“上帝之死”→“人之死” 知识/权力;权力知识 更加精细的分类(知识的生产)、更加完善的凝视(技术监视),更多的内化 将自己当作艺术品

二。叙事疗法的方法

叙事疗法的过程

外化 改写 重塑 界定

外化

  1. “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2. 问题是因为内化主流故事(一体故事、普遍真理等等)与自己的个人经验(个人故事、本体故事)冲突,导致按照故事表演,无法得到期待的结果
  3. 外化将问题与主体分离,让人重新回到主导权位置

外化的方法

  1. 命名问题
  2. 询问影响(问题对人对影响;人对问题的影响)
  3. 评估影响
  4. 论证评估

改写

  1. 相信个人是自己的专家,“总有一些感受和生活经验是主线故事所无法涵盖的”
  2. 特殊意义经验(unique outcome)

改写的方法

寻找特殊意义经验

  1. 布鲁纳故事蓝图结构:意义蓝图+行动蓝图
  2. 意义蓝图:意向性理解、对赋值对象对理解、内在性理解、认识学习知识
  3. 行为蓝图:事件、环境、结果、时间、情节

重塑

  1. “身份认同基于生活协会,而非核心自我,生活协会中有不同重要人物”
  2. 这些重要人物对身份认同形成重要影响
  3. 重塑就是修改生活协会中的成员资格的机会,有的提高有的降低;有的尊重有的罢黜;有的更大的权利,有的取消资格

重塑的方法

  1. 梳理描绘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生活+认同
  2. 重要他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 重要他人对自己认同的影响
  4. 自己对重要他人生活的影响
  5. 自己对重要他人认同的影响

界定

  1. “人存在于语境之中”
  2. 界定是为来访者的提供语境反馈,让来访者丰富自己的故事。
  3. 叙事疗法的界定并不是正反馈,也不是评判,而是反馈(类似固定角色的内核)

界定的方法

界定仪式的结构:

  1. 当事人讲述重要的生活故事
  2. 外部见证者复述
  3. 当事人对见证人的复述进行复述 复述要点:
  4. 触动
  5. 共鸣
  6. 意象、对意图的方式、价值观
  7. 个性化表达

三。叙事疗法的工具(略)

四。 讨论:叙事疗法与人生发展咨询

  1. 再看叙事三大流派的关系?
  2. 人生发展咨询叙事导向的含义?
  3. 为什么是用来访者的话语?
  4. 叙事疗法与概念化?(很多问题并不清楚)
  5. 怎么看测评?

ChangeLog

  1. 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