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羽毛问吃鸡肉,鸡会不高兴吗”想到。

朋友的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她的女儿小羽毛问了一个问题,吃鸡肉鸡会不高兴吗?关于怎么看这个问题和怎么与孩子交流,我们几个大人着实交流了一番,孩子想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

在几个大人的交流里,有很多角度,有生态系统角度的、有食物链角度的、有灵魂和存在意义角度的……我当时的角度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大多数动物无意识。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充满困惑和兴趣,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如何和孩子去探索这个命题——假定我们暂时不设定“三观”在里面,仅仅确保路径的“科学”,不确保目的地的“道德”。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更加重要,因为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人格化的故事、动画,孩子看待动物的视角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比如小羽毛的爸爸说,小羽毛之前看见一个纪录片——在野生动物公园中,野生动物攻击游客的车队——小羽毛会说,这个动物是不是“坏”的。

但是,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实要有对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一些在路径和主流知识体系了解的基础,或许父母的引路人的角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为父母的思路需要打开,在有在路径上的科学引导,孩子才能自己探索出有趣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否则,可能孩子的视野还在自己的视野之内,比如生态系统视角、食物链视角,也包括我的自我意识视角等等,更加重要的是可能失去探索更大天地的一次好的机会。

即使,先放下孩子的教育,这个问题本身倒是引发了我很大的兴趣。

所以,除了自己的思考和周边的探讨,还有一个角度是,进入到主流知识体系来看看。首先,把这个问题抽象成关键词,关键词是链接主流知识体系的桥梁。

我将这个问题抽象成了,人、动物、关系。(最开始抽象的是人、动物、吃)

然后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和学术引擎来搜索,发现真有一个学科在研究这个命题——人与动物关系学[1]。(前面提到的儿童文化作品中的人格化也与此学科相关)

在看人与动物关系学介绍的时候,想到人和动物关系这个问题,必然是和动物保护、动物权利相关的。那么,理解他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权利的原因,其实对于人和动物关系就有了更多的理解。而当动物权利好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的时候,反对动物权利的声音,相信会更加犀利、聚焦,更能带来认知的启发。

于是,很幸运,搜索“反对动物权利”的时候,直接看到了很喜欢的认知科学教授赵南元(清华自动化系教授,《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作者)针对伦理学家邱仁宗关于动物权利的论述的文章。其中的角度,让人大开眼界——

赵南元是坚定的人类中心论的拥护者,在文中,赵南元从科学角度、自我意识、伦理学边界、法学困扰、中西方文化比较学等角度,全面反对了动物权利的困扰,结合之前聊到的生态系统、食物链等,还有经济学角度,这个问题将变得很有意思。

直接贴上论战的两篇文章: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赵南元,《动物权利论的要害是反人类 ——评邱仁宗<动物权利何以可能?>》

  1. 关于自我意识, #《我是个怪圈》 就在分析这个问题
  2. 关于这个案例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