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观察到一个生不生二胎的小样本现象——拥有教育资源的人生二胎的阻力更小。

老家在西部的三线城市,先后见面聊天的朋友有四对夫妻,他们均有一个孩子,年龄均在刚上小学的年龄左右:最大的6岁,已经上小学;最小的4岁,快上学前班。

其中,两对夫妻主动提到有生二胎的想法,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位是老师-一对夫妻双方都在省会城市小初高全覆盖的私立学校任教;一对夫妻中的妻子,在老家城市小初高全覆盖的私转公学校任教。

这两对夫妻也有一点生二胎的顾虑,在省会这对夫妻是没人帮着带,但也只是一个犹豫的点,算不上决定性因素;而在老家这对夫妻因为父母在本地,主要顾虑在老公吸烟喝酒,戒烟戒酒半年就准备生二胎,预计就是大年十五之后开始戒烟戒酒。

而另外两对夫妻明确表示暂时没有生二胎的想法,核心提到的障碍都是孩子教育问题。我认为他们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其中一对夫妻,一方在本地融资平台的国企、一方在政府部门,父母双方都属于政府或事业单位临退休状态,身体健康。小两口对于孩子现在焦虑的是,现在上小学不是特别的关系必须要摇号,学校的“鄙视链”是私转公>私立>公立,按照他们在当地体制内的了解,说到一般公立学校不仅硬件比较差,因为现在财政吃紧,公立老师的工资福利都有影响,老师更多处于躺平的状态。他们不算大富大贵,在当地应该处于中产状态,孩子教育成为他们生育二胎的阻碍; 另一对夫妻的想法更有故事性。夫妻两都是职高毕业,在本地做一些小生意,一方在家开便利店,一方在买了两个装载机自己即当司机又当老板的接一些工程的散活。拉平到全年,家庭年收入有十五万左右,在人均工资七八万每年的当地勉强还行。可能因为自己学历较低,小两口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他们把孩子送到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的幼儿园,一年的学费差不多五万,而一般公立幼儿园差不多每年八千,最经济的幼儿园一年仅用五千。

他们考虑上私立幼儿园除了私立幼儿园更好外,就是能顺利上私立小学,之前幼儿园也是这样宣传的。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要求全员摇号,他们之前想更便捷上私立小学的想法是落空了,现在在犹豫要不要把孩子转到公立幼儿园,让成本低一些。而面对最可能摇号到不知道哪一个公立小学的情况,他们感觉很无奈,因为据他们和周边家长的了解,公立学校的老师越来越佛系,越来越躺平。所以,他们现在毫无生育二胎的想法。

这一组小样本现象,支持了一个简单的观点-教育这个影响后台竞争力的因素,的确成为了阻碍生育的因素,有力地将“少生优育”的政策落到了实处。从微观家庭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第一考量不在优质与否,而是在均衡不均衡,特别是校内教育,是典型的不患贫而患不公,之前愈演愈烈的校外辅导本身也算这个问题的折射,很容易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回看最近几年,2021年开始深化的教育改革,关停校外辅导、私转公、课后服务等刚刚开始,就遇到了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吃紧的压力,让这个改革变得更加困难,任何事情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而就在此时,人口的负增长已经拉开了序幕,而教育的均衡问题必然是生育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交织在一起,这个命题变得更加艰难。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父母希望孩子至少不低于自己的生活成就水平,这是社会朴实而强劲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教育是实现这一愿望的一种支撑条件,当教育需要卷入父母过多的精力,大概率会削弱其在生育后代的动机。打压任何形式的校外教育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任何阻止人进步的方式都不是合理的,而核心应该在校内教育本身的提升和均衡。这可能需要结构的变化才能获得,比如教育经费的分配、高考名额的划分等等。

ChangeLog

  1. 2023-02-06,总结春节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