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对于我比较难的话题,一直到2023W03周中还未写完,但是确实重要的话题。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首先是从 #叙事疗法 出发, #福柯 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同时本月的主题阅读,主要也是针对社会叙事展开,上周关于社会规范的读书笔记,对于社会规范的形成并不是特别清晰。 本文的写作,不会调用大量的案例,进入经验领域,会使用大量的抽象概念。主要的原因是理解的还不够深刻,先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解串联一遍。

人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存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

在尼采之前,人的主体性是形而上学的话题,其将世界分为一个超感性的世界和一个感性的世界,感性世界丰富、多变是为“多”,而超感性世界是恒常、稳定的是为“一”,形而上学追求感性世界具象背后的抽象,这体现在人是人存在的终极根据、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这才是人能够掌握的。这个一,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是柏拉图的理念、基督教的“上帝”、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而尼采宣扬“上帝之死”,也就是人的超感性世界的主体性的消失,并不存在一个超脱物外的主体。在尼采看来,主体-客体的关系仅仅是人认识或语言的习惯,但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的一种划分,人的存在并不能超越感性的世界。所以,尼采提出 #权力意志 是人的主体 ——任何真理和知识的追求都取决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需要与欲望就是人的权力意志。

所以,在尼采看来,真理并不是存在在那里等人通过理性发现的东西,而是人根据权力意志创造的,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存在的仅仅是解释,一个人的视角越多,他的解释可能就越全面,真理或知识产生于权力意志。人的主体性脱离超感性世界范围,进入感性世界。

但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 看来,尼采的道路仍然是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如其所言,“对尼采来说,主体性之为无条件,乃是作为身体的主体性,即本能和情绪的主体性”,需要与欲望是人的主体,是人的前提。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所有解释本质来自于人,责任也在人,比如一个男性气概下的女人是她自己的需要吗?

而作为“尼采主义者”,继承了尼采 #谱系学 的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更加彻底,也给出了不一样的道理。尼采以权力意志宣扬“上帝之死”,而福柯更进一步宣言“人之死”,人的主体由权力形成。而权力,正是在法国另一位 #后现代主义 哲学家 #德勒兹 看来福柯哲学的三维之一——权力、知识、主体化。

那么,要理解人是什么,就需要理解权力是什么?

说到权力,在一般人看来,权力是一种宏观的、被人掌握、压迫性的力量。比如以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是一种宏观的国家层面、被资产阶级掌握,对无产阶级压迫的关系。同样,在自由主义看来,以社会契约论的视角,权力是一种实体,由个人部分的让渡给国家,由国家机器所掌握,对于人民具有管理的权限。

然而,在福柯看来,权力的重点是微观的、无中心的、生成性的。用一个例子来理解福柯颠覆性的观点。街上有人盗窃,TA被警察抓住,送进来监狱,这是显性权力的影响,是暴力机关对犯罪份子的力量。但是,绝多数人,为什么会没有想着去盗窃?是因为害怕被警察抓被送进监狱吗,也就是怕宏观权力的作用吗?并不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并没有想着去盗窃,甚至想着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更多的缴税。这就是来自福柯认为的,更加重要的,微观权力的影响。这就是福柯认为宏观权力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不足的原因。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福柯的“人之死”与尼采“上帝之死”的区别——人的绝大部分观念是被权力塑造的,并不是人根据需要和欲望选择的,这给到一个深受男性气概压迫的女性为什么会成为男性气概的帮凶以解释。而绝大部分的少数,就是能够跳脱被微观权力规训的命运,是福柯给到的另外的答案,我们后续再说。

当我们对权力有了一点理解,微观权力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这就是权力对人的塑造,人的主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福柯视野下,人的主体并不是超感性世界的“一”、也不是人自己的需要与欲望的“权力意志”,而是被权力塑造的客体化的主体。权力塑造客体化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式——人被人文科学客体化、人被分类的“分离实践”。

当人的生命、语言、技能方面被研究的时候,人也变成来客体。比如,TA的思想是女权主义的思想,对于其的思想、行为,自然有了一套所谓的“女权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会通过自我认同、他人认同等方式塑造一个人,完成了一个人的塑造。这个过程被福柯称为现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不过200年的历史,其关键就在于现代知识将人作为一个客体进行研究,而在古典时代,知识更是表象的。

被分类的分离实践也是权力将人主体化的方式,作为权力的技术,其形式也不断演化——从内外部区分地将麻风病人区分到另一个世界,为自己营造一个纯洁的世界的“麻风病模式”的隐喻在于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形成一种世界秩序,让人们希望成为正常人;到内部区分的“瘟疫模式”,城市被划分为街区,所有人被固定在对应的位置,对人进行监督,除了管理、士兵等执行者可以移动外,其余人必须静止,在突发、超常变化的时候被引用;到两者到结合“原型监狱”——这是边沁设想到一个社会模型,中间是瞭望塔,四周是环形建筑,环形建筑有许多小囚室,瞭望塔四周有窗户可以通过小囚室的小窗户看见囚室,但是囚室无法看见瞭望塔,这是一种普遍化和持久的模式。

Reference

(徐国超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