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不是应该刚强?婚姻是不是必须美满?成就是不是越大越好?生育是不是必须选项?…..

这些问题还可以持续列下去,你是不是有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不是我们的直接体验或观察经验,而是通过故事、舆论、示范、政策、法律等间接地影响了我们的观念,甚至成为了我们的观念。这就是社会规范(Social Norm)——被一个群体认同的行为模式。正是社会规范“让少年活成了他自己讨厌的样子”,而少年也在社会规范的同化中成为他期待的“大人模样”。

社会规范在方方面面存在着。一个典型的社会规范是关于结婚生子——抬眼一望,同学孩子都打酱油了,还单身的TA自己都责怪自己太另类;刚拿出手机,朋友圈疯传的是《社会正在惩罚“剩男剩女”》,一下就感觉到“世界”的恶意;情绪还没平缓,“专家建议立法惩罚不生育的年轻人”,就像单身是一种罪过;这时候朋友在群里分享国外见闻“英国夫妇可以向另一半赠送X英镑的免税额度”,这就赤裸裸是征收“单身税”了;回家还没坐好,妈妈打来视频代表了上至爷爷下至侄女对于TA结婚的期待,似乎TA辜负了大家的期待…..这些社会规范或明或暗,催婚征税有着明面上的影响,而另类的差异却又是无形的压力。

社会规范似乎是很稳固的。社会规范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模因”,而且在生物基础的“基因”视角都可能有其合理性,比如在生育话题上,正是有了繁衍,才让才让承载幸存的基因的我们能够谈论这个话题。所以,从社会规范内的群体或者幸存基因的载体所在群体的视角来看,社会规范非常合理——遵循着功能主义,追求群体多数利益最大化。

但多数的利益,却可能是少数的痛苦。群体所无意识的社会规范能被感知,伴随着有意识个体的痛苦——个体的行为偏离了群体的认同,社会规范会对其的惩罚,因为社会规范的所产生作用的方式就是惩罚。这种惩罚大致在三个层面,一个是作用于利益,比如对单身的变相罚款,或者对已婚已育的事实奖励;一个是作用于胜任感,比如让单身怀疑自己的魅力或者让非单身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一个是归属感,比如“单身狗”带来的孤单不仅是单身的寂寞,还是被社会规范指责污名的疏远。

所以,为什么某项社会规范一旦形成会经久不衰。除了其“多数利益最大化”外,哪怕这条社会规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但依然继续,因为具有惩罚能力的社会规范本身就是权力,它的惩罚不仅是压迫,而且是征服——当被征服者被卷入了社会规范,被征服者本身也成了社会规范的手段,无论这个“手段”对此是否有意识。甚至有一些脑成像研究表明,人们在“惩罚”那些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人时会感到高兴。

当理解了社会规范的来源,理解了大多数为什么成为大多数,就理解了少数为什么会存在。因为大家是不同的,不仅有从生物场进化带来的基因差异,还有从社会场影响带来的认知差异。正是因为少数的观念或少数的人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千千万万,细节如吃饭穿衣,宏大如宇宙意义,其中有一些普遍的社会规范影响着我们,如同 #《叙事改变人生》 的作者 #保罗·多兰 所总结, 主要的社会规范包括追求、关系、负责。追求关于富有、成功和受教育;关系关于婚姻、一夫一妻和孩子;负责关于利他、健康和自由意志。

当面对社会规范时,你一定是少数,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作为少数的我们可以怎么办?比如你是一个追求意义,而不是追求富有的人,受到社会比较、父母说教的种种困扰,这时候怎么办?

首先,能够意识到矛盾的存在,从感性的烦恼到理性的问题,至少需要先知道自己所烦恼的问题。

然后,对于社会规范有基本的认识,比如其基础概率、成本收益、风险代价等。

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力拿到收益,承担代价。

Ref:

#《叙事改变人生》

#《叙事治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