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敏感”是106号来访者讲述的故事的中心。

在TA讲述的故事里,有很多内向敏感的痕迹,在和TA的交流的时候,这些片段很容易被我们彼此捕捉——TA会记得童年时“不那么内向”的欢快的孩子;TA会记得小学老师写下的“内向老实”的期末评价;TA会认为初中老师误解指责自己狭隘让TA变得“更内向”……

而同时,TA的故事大都也围绕着“内向敏感”而展开——有内向敏感带来的挫败,比如被批评后自我怀疑,严重影响发挥;有内向敏感带来的困扰,比如被说教“会沟通会来事”内心纠结,不知所措且烦躁;有内向敏感带来的遮掩,比如会将自我包裹看作“特立独行”,用来保护自己的敏感状态……

更进一步,TA的内向敏感也深深塑造了TA的行为模式,让TA更加关注自我,比一般人多了与周遭人与事的距离。而这带给TA安全感的同时社交范围相对缩小、来自外界的反馈有所不足等。

内向敏感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于内向敏感的人,如果内向敏感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影响变得更深远——

对于自我,可能会希望一个横空出世的强大自我,不惧外界的比较挑战,一个注脚是他们容易被快速达到的成功学道理吸引注意力;

对于关系,可能更容易接纳看上去无条件接纳包容的人,但表面温柔也常常是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最大可能是他们最后以受伤收尾;

对于交往,可能很容易被动不愿意展露,自己的经历很少被谈及,一个侧面是他们表达的情感词汇也变得枯萎进更加封闭;

对于职业,可能更容易在熟悉的协作舒适的事情,因为完全的掌控才有安全感,可能导致他们在熟悉中重复没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的可能……

但是,故事的后半段并没有走向内向敏感的主导。在106号来访者的故事中,基于TA的追求,内向敏感成为了TA保护和前进的力量——

内向敏感的TA,对外界和自己多了一层敏锐,图像等作品背后是内在的感受和敏锐的观察。
内向敏感的TA,特立独行地朝着自己的期待,内向敏感让TA从被安排逐步找到自己的方向。

……

正如在学术界流行的一个关于高敏感性的 #蒲公英兰花比喻 ——低敏感性的人就像蒲公英,对于积极或消极的情境都不太敏感;而高敏感性的人就像兰花,对于消极环境敏感不适应,但是在积极情境中能更茁壮的成长。

对于内向敏感者,看见自己的内向敏感的天赋,而不是消耗在试图改变的努力中;用行动创造积极情境,发挥内向敏感的优势,创造更多积极情境,进入良性循环。

如同兰花,茁壮成长。祝福内向敏感者,祝福106号来访者。

关于 #高敏感性 的学术信息,在某周的 #主题周读 中有所整理,供参考。高敏感者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