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使用信用卡?

从 #决策分析课程 中提到的 #心理账户 、#过度自信理论 (包括 #自利偏差 #禀赋效应 )、#双曲线贴现 等角度,如何来看要不要使用信用卡?即使要融资,借用这些概念,能否减少非理性的冲动?

#行为经济学 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心理账户 ( mental accounting ),是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 #理查德·萨勒 (Richard Thaler)1980年提出。

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会根据收入的来源和用处等,对于不同的钱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虽然币值都一样,但是大家都在心里的价位不同。比如对于工作赚来的钱,赚钱成本高,花的时候会更珍惜。但是,如果钱是从彩票来的,那自然就花轻松。

那这和信用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信用卡的钱,本质上会产生一种心理账户,这是未来的钱。未来的钱会有什么特点?

这就和另外一个 #行为经济学 概念 #过度自信理论 (Over confidence Theory)相关(20世纪末 #行为金融学 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其他为前景理论、后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自利偏差、禀赋效应等描述的现象也类似——我们常常高估自己、高估未来。未来的钱会觉得赚得更易、赚得更多,自然会觉得信用卡里的自己的未来的钱成本更低,更容易花出去。

信用卡受到了 #心理账户 对于未来的钱划分,结合 #过度自信偏差 的影响,放大了我们的消费。

然而,信用卡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此。还有一个影响是对于时间的贴现——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一个事情的价值感知,会随着时间而减弱的心理现象。这个理论解释了一些及时行乐的现象。所以,即使抛开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影响,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未来的钱和现在的钱肯定是现在的钱价值更大,“那点利息”可以忽略,所以这又扩大了信用卡消费支出。

但问题不仅于此。举个例子,一年以后得到¥10和一年又一周以后得到¥20中进行选择,人们会理智地选择一年又一周后得到¥20;改为现在得到¥10和一周以后得到¥20,这时大多数人会冲动地选择立即得到¥10,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拉长,我们对于一个事情的价值感知减弱的速度在减慢,另外一个角度是变得更理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信用卡不仅使用了时间贴现——人们对于事情价值感知会随着时间减弱——同时,信用卡当下便捷消费,产生的心理价值大。而人们认为当月免息的还款,早点晚点根本没有额外成本,那信用卡现在的钱成本就更低了,让时间贴现的影响得到了放大。这种当月免息的错觉,放大了我们对于当前资金价值的感知,变得更加冲动。这种价值感知减弱的不对称性说是 #双曲线贴现 。

所以,信用卡符合了我们心理账户及过度自信偏差,以及时间贴现特别是双曲线贴现的偏差,使人们更容易进入非理性决策,产生过度消费行为。

那应对这个现象,除了不使用信用卡外,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应对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如何减少非理性偏差的影响,减少冲动消费?

关键并不在强调理性,这往往会打脸。关键还在于对上述认知偏差的逆向使用。

一个探讨的思路——多次刷卡的消费,转变为一次性的借贷,将现金放到手里去消费。这个时候,#心理账户 可能会转变为这是我已经有的钱,同时是要还的钱,我要让他更有价值。而不是像信用卡消费,设定了一个自己的未来的钱的心理账户。(当然,我们讨论的前提在于没有进入财务和心理危机的现象等,否则这个情境设置可能会放大风险)。

这样做的还有一个好处, #过度自信偏差 可能只在借贷行为发生那一次发挥作用,而在其他的时候的作用再变小,因为对于未来的评估已经在借贷的时候完成,每次消费的心理中,更强烈的是要花手里的钱出去,不会放大消费冲动。

而时间贴现的效应同样在借贷时一次性完结,不会反复在消费需求产生的时候,进入一种时间贴现的影响中,先想的是已经在手里的钱。特别是进入 #双曲线贴现 的过度影响,会想的问题是,这个钱对于我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应对方式没有想得特别明白,可能有科学家做过这两种借贷模式对人们消费决策的影响。)

ChangLog

  1. 2022-11-17,在看心理账户的时候想到的一个例子,同时感觉和其他的一些偏差也比较相关。同时,在想是否可以借用课程知识点总结一些可以用口头语言直接表达清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