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人生发展咨询 过程中,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呈现出一种高敏感的状态——比如对于他人情绪的觉察、对于他人评价的紧张、对于艺术的一定敏感等。那么,从学术较为严谨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种高敏感的状态?这是 #主题周读 #高敏感人群 ……

你是一个敏感的人吗?

别人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影响到你?

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且相当复杂?

短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会感到心烦意乱?

与别人竞争或者受到关注,容易心烦意乱?

很注意环境中的细节?

小时候,老师和父母常常评价你敏感、内向、害羞?

……

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我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全部为“是”,按照这些问题,我属于高敏感者。

#高敏感性 似乎不是一个讨喜的特点,甚至可能被认为是一个需要纠正的毛病。我的经历就是这样——父母会说“你大方一点啊”、朋友会说“你是不是太敏感了玻璃心”、老师会说“男孩子不要这样小气”、成功学会说“成功需要钝感力”……慢慢,我自己开始觉得,自己的挑战和挫折,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敏感了。

高敏感性是天赋还是挑战?

高敏感是挑战还是天赋?这个问题问身边的人,千人或许有一万个答案。大部分事情,相对靠谱的答案来自“身体力行、利益无关践行者”,更加靠谱的答案来自“可操作、可复现的科学研究”。我们尝试在严谨的学术信息中,回答高敏感性的挑战和天赋,而不是千人万答案,可能被误入歧途。

#高敏感性 比较正式进入科学研究,就是与上文提到问题相关。这些问题是摘自 # 等的“高敏感者问卷”。而正是Aron夫妇,在1997年左右正式通过 #心理量表 的方式界定了 #高敏感性 开始,至今这个话题已被针对研究了20余年。

作为一个 #高敏感者 对敏感性话题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出版了 #《天生敏感》 #《亲密关系》 (敏感的心灵该如何安放?)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等书,并开设了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网站持续服务高敏感者。而其丈夫 在网络知名等原因是“让陌生人快速熟悉的36个问题”。

#高敏感性 的正式术语是 #感觉灵敏加工度 ( #SPS )。 # 在2011年的时候,将这种性格特点(而不是毛病)的特征归纳为深入处理( # )、过度刺激( # )、情感反应( # )、感知细节( )。

对于高敏感性的看法,我们往往会认为高敏感性是一种“不好”的特质,所以会用“不大方、小气、玻璃心”之类的名字来称呼高敏感性,似乎高敏感性给人带来的都是困扰。

在消极情境下,高敏感性的确表现出与与负面结果呈现出正相关,比如更高水平的精神病学特征-如内化问题、焦虑、抑郁症等;或者比如压力管理不佳-情绪调节困难、对家庭混乱更大但更准确的感知、压力水平增加、身体不适症状、更大的工作不快感和康复需求。同时,高敏感性与低主观幸福感与低生活满意度有关。甚至,高敏感性与频繁的噩梦及梦中生动的画面也有更高的相关性。

此处特别指出的一个消极情境来自童年的创伤。 等人2005年进行了一次针对成人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性 且有童年创伤的人,在负面情绪测量中得分特别高。但是 #高敏感性 但没有童年创伤的人,在负面情绪测量中得分特别低,注意这是比对照组整体低。这说明了高敏感性与负面结果之间的关联,是基于消极情境的,而且高敏感者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多价值。()

但是,高敏感性不仅与负面结果相关。

在正面结果方面,高敏感性人群同样有更高的表现,比如对于积极情绪的诱导相对于低敏感性人群反应更积极、在积极的养育方式互动中增加社交能力程度更高、抑郁症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更多、甚至在积极情境下表现出更有创造力。在神经科学观测层面,高敏感性的人观看微笑面孔或其他积极情绪图像等,大脑奖励中枢反应更强烈。

所以,高敏感性是一个“好的”或“不好的”性格特点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环境。在消极环境中,高敏感者会表现出更强的负面结果的相关性,但是在积极环境中,高敏感者会表现出更强的正面结果的相关性。

正如在学术界流行的一个关于高敏感性的 #蒲公英兰花比喻 -低敏感性的人就像蒲公英相对普遍,对于积极或消极的情境都不太敏感;而高敏感性的人就像兰花,对于消极环境敏感,但是在积极情境中能更茁壮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敏感性如果应用恰当,这是一种天赋,关键是找到积极的情境,发挥自己的优势。

高敏感性是先天还是后天?

研究遗传因素影响,一个重要的方式是 #双胞胎研究 。截至2019年,仅一项针对 #高敏感性 的双胞胎研究 ,#Assary 等人2019年报告发现遗传因素能够解释47%的高敏感性量表差异。所以, #高敏感性 是近乎一半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

另外一个研究可以补充说明高敏感性的具有先天性。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杰罗姆·卡根 发现,大约有20%的婴儿受到各种刺激时会产生“强烈反应”:他们会使劲挥动四肢、弓起背部,就好像感觉疼痛或想要逃走,而且经常啼哭。一年后,出现这类反应的婴儿有2/3长成了高度敏感的孩子,他们在新环境中会显得非常害怕,只有10%不会表现出强烈恐惧。

而高敏感性另外一半的原因,是后天环境带来的。# 在 #《天生敏感》 中总结了一些可能的环境因素,比如成长经历带来的内在冲突、#皮质醇 等激素相关、 #血清素 等神经递质相关等。

内在冲突会加强人的消极情境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父母要求孩子“大方会来事”,孩子内心却“内向享受自己”,孩子一方面有希望被父母认可的动机,一方面自己有所倾向,左右冲突免力维持平衡,对于外部的的信号肯定是非常敏感,表现出一种在消极情境下的高敏感性的状态,会表现出退缩或者爆裂的状态。

皮质醇引发短期的高敏感性状态。皮质醇是应对压力的激素,主导我们 #逃跑或战斗模式 ,会短期提升我们的敏感性,是我们进化出的策略提升我们的生存概率。但是,不正常的激素状态可能带来敏感性的持续提升。 #梅根·古纳尔 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婴儿照料实验,粗心保姆和细心保姆照顾孩子,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孩子唾液中的 #皮质醇 含量更高。长时间的不同照料模式,可能对个体 #高敏感性 产生不一样的影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睡眠,婴儿体内的皮质醇越多,睡眠时间越短,睡得越少,皮质醇分泌越多,进入负循环。对于成人依然可能可以借鉴——睡眠的情况,可能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敏感性。

高过敏者易缺血清素无法发挥优势。血清素是保持安全、放松状态的关键激素,否则会敏感、过激和抑郁,无法发挥 #高过敏性 特质带来的好处,欣赏细节。在 #《天生敏感》 中 # 引用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增加猴子的血清素水平,猴子变现出更加冷静状态,逐步占据猴群优势地位;把一只猴子放到等级制度顶端,会增加它的血清素水平,而赶下优势地位会减少血清素。这或许说明,积极情境对于 #高敏感者 的价值——积极情境,产生正面结果,获得优势 #心理地位 提升血清素水平,更放松发挥高敏感性的优势,而不是受困于高敏感性。

高敏感人者在人群中是特例吗?按照 等初始的 HSP量表的测验,高敏感者的分布也基本符合二八定律——大约20%的人是属于高敏感人群,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在较近的2018的研究中,对于高敏感人群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30%的高敏感人群、~40%中敏感人群,~30%的低敏感人群,都不是边缘小众群体。

至于,#高敏感者 的 #高敏感性 是像身高维度一样,有高有低,还是像性别分类一样,男女等分类。目前暂无定论( # 在书中支持分类说 ),但基于HSP量表数据等的研究,敏感性是一个连续的特征,每个人的都有的一种特点,或多或少而已。所以,不要像对性别分类的看法一样,变得泾渭分明,这样容易用这个标签限制住对自己或别人的看法。

对于高敏感性的看法,我们往往会认为高敏感性是一种“不好”的特质,所以会用“不大方、小气、玻璃心”之类的名字来称呼高敏感性,似乎高敏感性给人带来的都是困扰。

在消极情境下,高敏感性的确表现出与与负面结果呈现出正相关,比如更高水平的精神病学特征-如内化问题、焦虑、抑郁症等;或者比如压力管理不佳-情绪调节困难、对家庭混乱更大但更准确的感知、压力水平增加、身体不适症状、更大的工作不快感和康复需求。同时,高敏感性与低主观幸福感与低生活满意度有关。甚至,高敏感性与频繁的噩梦及梦中生动的画面也有更高的相关性。

此处特别指出的一个消极情境来自童年的创伤。 等人2005年进行了一次针对成人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性 且有童年创伤的人,在负面情绪测量中得分特别高。但是 #高敏感性 但没有童年创伤的人,在负面情绪测量中得分特别低,注意这是比对照组整体低。这说明了高敏感性与负面结果之间的关联,是基于消极情境的,而且高敏感者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多价值。()

但是,高敏感性不仅与负面结果相关。

在正面结果方面,高敏感性人群同样有更高的表现,比如对于积极情绪的诱导相对于低敏感性人群反应更积极、在积极的养育方式互动中增加社交能力程度更高、抑郁症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更多、甚至在积极情境下表现出更有创造力。在神经科学观测层面,高敏感性的人观看微笑面孔或其他积极情绪图像等,大脑奖励中枢反应更强烈。

所以,高敏感性是一个“好的”或“不好的”性格特点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环境。在消极环境中,高敏感者会表现出更强的负面结果的相关性,但是在积极环境中,高敏感者会表现出更强的正面结果的相关性。

正如在学术界流行的一个关于高敏感性的 #蒲公英兰花比喻 -低敏感性的人就像蒲公英相对普遍,对于积极或消极的情境都不太敏感;而高敏感性的人就像兰花,对于消极环境敏感,但是在积极情境中能更茁壮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敏感性如果应用恰当,这是一种天赋,关键是找到积极的情境,发挥自己的优势。

对于高敏感性的一些建议

结合这些研究中的结果以及学者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可以行动的参考——

首先,正确的看待 #高敏感性 ——

  1. #高敏感性 是一种性格特点,好坏需要继续情境,在积极情境中,高敏感性具有优势,如同“兰花在积极情境中会更茁壮成长”;
  2. #高敏感性 接近一半原因受遗传影响,后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早期经历,这是一种“天赋”;
  3. #高敏感者 在人群中大致二八定律,同时敏感性更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维度,多少而已。

然后,正确的看待过去 ——

  1. 看见 #高敏感性 的“阴影效应”,意识到高敏感性给自己带来的负面结果,承认早期创伤、看见创伤,用艺术承载创伤(参考 #阳志平 老师,人性系统论);
  2. 看见高敏感性的积极实例,自己个人回溯、亲密关系探讨,用文字等作品记录高敏感性的积极过去故事;
  3. 重构高敏感性的关键感受,对于一些高敏感性的关键事件可以重新解释,通过心理剧、讨论等方式,重新解释,重构体验;
  4. 明晰自己的一些负面情境,主动设置边界,比如对于事件压力容易产生情绪,进而传导到人际,那么可以主动发现这些负面情境设计脱敏或设置边界来;

最后,积极创造未来——

  1. 意识到 #心理冲突 带来的消极的心理情境,看见冲突化解冲突,避免增加冲突(比如强迫自己变得“大方会来事”),减少高敏感性在消极情境的负向价值;
  2. 寻找积极情境,发挥自己的高敏感性优势,比如敏锐的观察、细节的把握,再工作、休闲、两性(参见 #《亲密关系》 )等都能产生产生更多积极结果;
  3. 通过个人作品,建立优势 #心理地位 ,提升血清素水平,处于更安全放松的状态,提升洞察、直觉、想象,提升创造力(类似第2点,优势心理地位也是积极情境)
  4. 减少干扰保护敏锐,比如作息、生活等,高敏感性的人有更强的感受和反应,比如不要因为不规律的节奏,导致皮质醇上升,产生负面影响。

#高敏感者 如同兰花,在积极情境中能更茁壮的成长。愿受困于自己和环境的高敏感者,能够走出困境,茁壮成长。

共勉!

ref: #《天生敏感》 、 (Greven et al, 2019)

ChangeLog

  1. [[20221106]],再次尝试 #主题周读 的方式进行阅读——基于实际场景,确定一个较为聚焦的问题,通过 #结构阅读 #抽样阅读 的方式进行,目标是回答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框架,先产出卡片,后产出文章。本周产出卡片4张,文章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