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非常适合“想太多,做太少”的职场人,也特别适合 #30岁过渡期 有职业身涯转型想法的人,里面的理论和故事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什么是转行?

转行,也就是产生新职业身份,至少包括了三个要素——工作环境的改变、工作内容的改变、主观意识的改变。 我们常常将改变着眼在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等可见的部分,以为这是转变的核心。但,关键不在于此。有的人从生物学家转变为僧侣,表面看似变化巨大,但是始终坚守在关怀他人的领域;而有的人在同一家公司从高管变为顾问,表面似乎维持原样,却是完全从成就追求变为助人的愿望,更是巨大转变。两个人都是转行,但对于个人的强烈程度却迥然不同。 转行形成新的职业身份,一个关键在于主观意识的改变,这才是水面之下的内容。

事实上,人们并不是没有想法去探索新职业身份背后的主观意识,比如去探索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的观念,在我们之间普遍流传,认为有一个成年前形成的、内在的、来自经历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所以,人们通过反思来寻找自己的爱好、通过测评来明确自己的动机、基于想象僵化地设计目标、基于经验过度地计划行动…… 但这往往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因为,若未来的你真如过去的你那般预料,这又何谈是个新的你。这不过是过去的延续,并不是转变。 人们在真正的自我、反思测评、目标计划中迷失,其实也容易理解,因为对于人而言未知是恐惧的,而真正的自我却能带来稳定感。

放下真正的自我,在形成新职业身份的道路上,我们要寻找的是可能的自我。

在作者看来,自我并不孤立存在,自我是本性与社会融合的综合体,是内在与外在的融合。这才是我们主观意识的来源,也就是“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因为是内在本性与外在社会融合的综合体,所以它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类似生物进化,物竞天择的过程——很多可能的自我,在外部反馈的选择下,形成的适应性结果——新职业身份。 这些可能的自我,是多种维度的结合,包括了所期待的希望我、所应该的预期我、所抗拒的恐惧我。

在形成新职业身份的过程中,路径众多,有人是经过导师的指引,有人是源自兼职的探索,有人是工作自然的调动……但是,背后有共通的基本的规律。

规律基于职业身份的属性,首先它是与现实交互的职业工作,同时它是与人关联才能形成的,最后它与我们的本性相关(但并不是我们的本性)。 所以,新职业身份的形成,也就是探索可能的自我,需要遵循的规律是——

规律一:实验性的尝试,我们需要现实的反馈,现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二:新人脉的建立,身份基于关系并受益于关系,新职业身份意味着新关系也成长于新关系;

规律三:转型意义的寻找,需要赋予身份过程与结果于自己的意义,意义是我们的基本需要。

基于这三点规律,作者总结了这9点可以参考的准则:

  1. 先行动,再总结(规律1)
  2. 别拿自我太当真(规律3)
  3. 和矛盾共处(规律1)
  4. 积少成多(V.S一步到位)(规律1)
  5. 实验新角色(规律1)
  6. 找到你想成为哪种人(规律2、3)
  7. 不要坐等灾难来临(规律1)
  8. 退一步,但别太久(规律1)
  9. 抓住机会(规律2)

按照可能的自我进行新职业身份的探索,我们会经历深度改变的准备、探索可能的自我、在各种身份中徘徊,并不断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测试、检验、了解可能的自我,最后优胜劣汰,形成我们的适应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新的职业身份。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可能的自我,强调先行动再计划。但是,新身份的形成绝对不是盲目的试错。正如作者的比喻,如果最后新职业身份是我们满意的颜色,那么至少需要有调色板——比如行业、专业、职业,以及调色板上有哪些颜料——具体工作和职业角色的榜样,同时还有自己对色调的偏好——我们自己的倾向。

然后再一次次的尝试中,慢慢形成自己满意的颜色,自己的喜欢的新职业角色,与可能的自我相遇。

后记

作者书中给人最大的启发是,将职业生涯转变,看作是新职业身份形成,不仅有工作环境和内容的变化,还有自我主观意识的变化。特别的,作者将新职业身份定义为可能的自我,是本性与社会融合的综合体,与我们传统的职业转型寻找真正的自我形成对比,形成了不一样的转行的策略。同时,作者精选了39人的案例,会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这本书不是一本强理论的书,书的内容来自访谈以及理论推演,有启发但理论性不足,也需要注意策略的适用范围。

比如书中书可能的自我是本性与社会融合的综合体,那么本性是什么,是否可以被认识,多大程度可以被认识? 比如书中虽然强调放下对真正自我的寻找,但是也提到了要知道可选的调色板、可用的颜料、自己色调倾向等,那这一块如何更好的去认识? 比如书中,作者提出了 #职业生涯决策标准层次模型 第一层也就是工作环境和内容,比如职业、行业、部门,第二层和第三层相当于自我主观意识包括能力动机价值观与更底层的基本且内在的对于人生追求和世界的基础看法,但其中的关系如何?怎么认识? ……

这个问题在最近读的 #《五因素人格发展理论研究》 得到了较好的解答——新职业身份,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一个层面。部分是内在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比如特质、动机、能力、叙事等;部分是外在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比如角色、社会文化等。内在和外在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主要通过他评的声誉系统和自评的同一性系统产生互动。这就是人格的 #新社会分析模型 讲述的内容。借助 #人格性理学 ,不仅定义了什么是本性、什么是社会,还定义了他们之间互动的方式,也在证据层面解释了,本性在多大程度可被认识。

ChangeLog

  1. 2022-10-25,1.5h阅读,1.5h总结
  2. 2022-10-26,早起,补充写了40min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