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 :想问一下,#个人小传 中的“道德”对应的是尽责吗?

感谢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借这个问题来探讨一下相关知识,增进一下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如何分析道德规范?一个同学关于个人小传中的道德规范的疑问?

为何探讨道德规范

在个人小传道德规范故事撰写指引中说:在整个生命中,我们学到了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教训。道德规范的故事,讲述的是自己或他人行为对错、善恶标准判断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探究我们的道德规范?这需要回到个人小传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我们的人生叙事,而人生叙事是我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回答“我是谁”,也就是叙事同一性。因为叙事统一性提供了生活中的统一感、目的感、意义感

20220709_ekqdkt

我们的统一感、目的感、意义感,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视角来看,从内部与外部的空间角度来看,这就涉及到了道德规范,即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更具体的问题是,我们认为何为真、何为善,这也是需要统一,我们的同一性才能形成。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坚信后裔射日的人,能够读懂“坐地日行八万里”。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信仰人之意义在于创造的人,会处于“得过且过”而怡然自得。

这就是我理解的课堂上的三观背景,我们的故事在这上面展开。

20220709_qUE3cd

所以,探讨道德规范,在一定层面上是去理解我们的三观背景,也就是理解我们的这张背景画布。

三观背景的实质

三观背景,是从我们观念角度来回答何为真、何为善,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包含在内。三观背景复杂,独一无二,如同我们的人生叙事,千人千面。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中, #丹·麦克亚当斯 给出一个“分类”道德规范的方式:内容和结构,以此简化认知。

三观背景的内容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从 #能动 #共生 角度来对道德规范做最粗略的划分。

20220709_deOlg5

在课程中更精彩的是, #阳志平老师 在动机章节,通过 #利益指向 和 #心理距离 来区分能动共生的方式。同时,阳老师总结到,精英是偏向能动的,采用的是公平法则,从规则出发;君子是偏向共生的,采用的是仁爱法则,从需要出发。这些角度在理解道德规范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用来理解 #动机主题 、 #意象原型 等)。

20220709_VtO3K9

三观背景的结构

结构的意思是指道德规范的复杂度,包括了差异化和整合化两个子维度。

有的人的道德规范复杂度低,还是孩童时期的好人、坏人这样单一的维度;而有的人的道德规范复杂度高,超越了简单的真假善恶,高度的差异化和整合化。当然,复杂度越高,一个人也就更开放、更进步、更开明

比如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

复杂度低:只能到“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当没有具体责任人主体的时候会进入“阴谋论”状态,就如上古先民看见雷电觉得有“雷公电母”一般。

复杂度高:能够看见更多的因果,比如基于“唯物论”的角度,从经济基础角度来看社会现象,开放度和接纳度会高很多。

所以,对于三观背景,我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能够加深我们对人对理解。

超越三观背景

就像“背景墙”或“画布”这样的 #隐喻 ,三观背景是我们故事的底子。

从整体来看,三观背景的内容的清晰、结构的复杂,本身就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叙事的程度,开放、进步、透明。

而具体来看,三观背景这张画布本身,也关联了故事中的一些要素——

比如背景内容的能动共生与动机主题、意象原型本身就关联

比如三观背景的复杂度,与我们故事的基调、意象原型等也有所相关

同时,从来源来看,三观背景也是“一沙一世界”的整体的人的折射,所以也能从中看到很多人性系统的个人概念。

三观背景的一个分析案例

关于道德,还真的想不出来什么特别的场景。

可能高尽职的特性,在职场上可能会有一点强迫,我以前觉得,既然拿公司薪水,就要遵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什么迟到早退最好都别有,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尽量不要麻烦其他人,能自己想法解决的,克服一下困难。所以就真的。。。是个挺难相处的人吧(笑哭)

我有个同事,特别喜欢喊人帮忙,还都是特别简单的事,什么表格调个格式,报告改个字体….基本上一遇到就喊别人帮手。而我属于那种,能自己百度,绝对不张嘴的人;我觉得都是基本技能,次次麻烦别人,这不就是又懒又爱占便宜吗?

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她的行事风格,她不擅长的就快速找别人解决,从来不耽误时间;反之,她也很愿意、很主动地帮你,从来不觉得是你占她便宜。主动求人,也主动帮人,彼此交互,对大家都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轻松快乐地解决问题。

案主的道德规范的故事,不是一个典型的“人事物时地、有具体场景的故事”,而是两种行为模式的对比,这两种差异的行为模式,可能也在一定时间内给案主造成了一些困扰。

从道德规范内容来看

可以看到,案主的道德规范是偏向能动的。

一个原因是公平法则,以规则出发,个人概念中强调“遵照制度”、“自己职责范围内”等;

一个原因是强调自主性的作用,自己动手解决最好,不要麻烦别人,“能百度的,绝不张口”;

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理距离,比如“麻烦别人”、“占别人便宜”等;

也可以看到一定的利益指向,比如“拿公司薪水”、“占便宜等”。

从道德规范结构看

很可能案主的道德结构复杂度相对较高。

首先,在这个道德规范中,案主完成了一定的整合。从差异行为模式的观察来看,“彼此都好”、“解决了问题”,从结果上是接纳的。

同时,在这个道德规范中,差异度是存在的。比如从“行事风格”角度来看差异的原因、从“关系结果和事情结果”来看差异结果,在原因和结果角度都有所涉及。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和谐的案例,若对方“行事风格”更单方面获取、关系处理得紧张、结果达成不一定好等,这个时候的道德评价,可能看到道德规范的结构。

超越道德规范

仅从案例的角度来看,跳出三观背景来看案主的个人概念:

人生叙事:动机主题可能是偏向能动的、意象原型可能有精英的维度(原因如上)

人格特质:尽责性可能较高(准时、遵照)、宜人性可能中等

动机偏好:竞争程度相对高(能动共生的趋近程度)、合群动机可能中等

#Changelog

  1. ,基于 #小希 提问的启发,梳理了一下对 中三观背景的思考。部分内容基于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第3章,主题与意识形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