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背后的人性

我们看见的都是行为,不管是动作、情绪抑或是自己的想法。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行为,人类因为特有的因需要构建意义的需要所发展的对因果的偏好,所以我们在意行为背后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人性。

人性系统,就是理解人性的理论或建构。 #乔治·凯利 的 #个人建构论 是这一场关于人性讨论的起点——人人都是科学家,我们如同科学家一般,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论,用来预测世界行为结果,通过结果反馈来重构我们的理论。

课程截图:人人都是科学家

关于 #人性系统建构 的过程,更加整体、详细、动态的表达是 #情境行动周期 :我们感知到情境, #情境激活 人性系统,基于人性系统的简化与冲突、责任归因等产生情绪反应和行动倾向,最后得到结果。而结果的反馈形成情景记忆强化、重构我们的人性系统,不断循环。

课程截图:情境行动周期最小循环

当一个人的“人性系统”对世界的预测更准确,那么人生会更从容、通透、有力;当一个人的“人性系统”对世界的预测不准确,那么人生会更矛盾、纠结、无助。当预测不准确,而又不断重复的时候,那么就是“人性系统”出现了问题。

人性系统是什么?

人性系统是我们行为背后的东西,而人性系统是复杂系统,认识复杂系统,就要认识系统要素、系统博弈、系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复杂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人性系统。

课程截图:复杂系统的构成

人性系统的要素

人性系统的要素是我们的个人概念,表征着世界的万事万物,参考 #情景线索 的分类,个人概念的类别包括情绪线索、人际线索(自己与他人)、任务线索(事与物)、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等。个人概念即是语言符号,更是非言语的直觉符号。

课程截图:人性系统的定义

根据课程的定义,人性系统中表征万事万物的无数个人概念,最为关键的是与人性相关的个人概念: #自我概念 、 #情景概念 、 #情绪概念 。

课程截图:个人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的基础是人性单元,包括 #人格特质 、 #认知能力 和 #动机偏好 。

课程截图:人性单元的划分

而原子化的自我概念如何组织在一起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这就是自我概念另外一个重点,人生叙事,我们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回答我是谁,来构建自我同一性。

课程截图:叙事统一性集大成者

人性单元与人生叙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即使不探讨人性单元内部,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动机偏好之间的关系。但是人性单元与人生叙事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就如“我觉得我是聪明人”和“虽然聪明本身是无法触及,但围绕事实表现出的测评、反应等现象显示他很聪明”一样,我会这样来看隐性的“聪明的事实”是人性单元,而显性的“聪明人的自评”是人生叙事。所以,人性单元是不可触及隐性客观,只能通过外围现象来观察判断,而人生叙事是显性主观。

课程截图:人性单元与人生叙事的关系

情景概念

情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和人性系统的主观存在有什么关系?情境线索是一种客观,但是同样的客观情境线索对应的心理情景却千差万别。就像同样的阅读,对于有的人是任务情景,对于有的人是休闲情景,这就是人性系统中不同个人概念在发挥作用。

20220706_PZVrgq

情绪概念

情绪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本身是人性系统与客观情景函数的结果。就像课上阳老师所说,人性系统第一版中只有个人概念和情景概念。为什么需要纳入情绪?

课程截图:第一版人性系统无情绪

我理解这就是课程里提到的情境情绪论所吸纳的情绪建构论的观点,因情绪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一个情绪粒度更细的人,情绪更加平稳等。这是情绪概念存在的价值。

课程截图:情绪与情绪概念的关系

人性系统的核心个人概念:三大个人概念六大心智模型

在行为分析课程上,阳老师将人性系统的核心系统要素,总结为三大概念六大心智模型——自我概念(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动机偏好、人生叙事),情景概念(心理情境),情绪概念(心理情绪)。到此,对于人性系统的系统要素有了基本的认识。

课程截图:人性系统的三大概念六大心智模型

课程截图:心智模型总结及其常用个人概念

人人都是科学家,作为生活科学家,我们会习得表征自己世界中万事万物的个人概念,包括对于人性系统的表征,高冷、善良、腹诽、义气等等。而阳老师的 #人性系统论 梳理了关于人性的三大个人概念及其对应的六大心智模型,并通过课程、作业、活动等方式,重构进入我们的个人概念中,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预测”世界,也包括自己,变得更从容、通透和有力。

人性系统的博弈

人性系统的博弈,我理解是人性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种关键的关系是简化和冲突。当两个个人概念产生的行为预测同向时为简化,当两个概念产生的行为预测反向时为冲突。

示意图:简化与冲突示意图

简化是指两组个人概念之间产生同向的行为预测。比如“工作情景”与“竞争动机”的简化,会让我们在工作情景中保持竞争的状态。这背后是我们的大脑 #最小能耗 的机制决定的。这是我们快速反应的前提,比如熟手的一个价值就是对于大量情景有大量简化,做到快速反应。

课程截图:大脑最小能耗原理

冲突是指两组个人概念之间产生反向的行为预测,产生行动瘫痪、行为转移、习得无助等自我保护状态,这背后是大脑的 #自我保护 机制决定的,这也适应性的体现。比如“工作情景”与“竞争动机”之间的简化,同时自己对于他人是“亲和动机”比较高的状态,所以自己会在“工作场合,我应该竞争”和“团队同事,我需要亲和”之间产生冲突,导致纠结、表里不一等状态。

冲突出现的行为瘫痪背后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持续冲突状态会是一种自我伤害。类似初中生物课中的判断题“冬天柳树枯黄了树叶,是否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一样,行动瘫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适应状态。冲突是解决的前提,解决是价值体现,一个个化解的冲突,就是一个个自我幸福和激励人心的作品。

而同时,简化是冲突的前提。世界客观本身是连续和和谐的,正是我们对世界认识时产生的去耦模拟产生了简化,简化与简化之间会产生冲突。所以,有冲突必有简化,有简化可能冲突。

简化和冲突是人性系统系统博弈的一种相关,另外一种关系是责任与功劳的归因。简化和冲突是心智模型与心智模型的相关关系,责任与功劳是人性系统与预测结果的因果关系。

课程截图:责任与功劳模型

人性系统的发展

如同 #乔治·凯利 所说“渐渐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个“渐渐地”是如何发生的,人性系统是如何发展的?

人性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应用 #情境行动周期 理论,人性系统最小循环。在一次次心理情景-人性系统-行为情绪-结果反馈的最小循环中,改变个人概念,改变简化和冲突的关系、调整责任与功劳的归因等。

课程截图:情境行动周期最小循环

情境行动周期的解释力的案例:

Q:为什么要创造成功体验?

A:首先,成功体验的本质可以用情境行动周期来说明——心理情境-人性系统-行为情绪-结果反馈,得到的是一个正反馈就是成功体验。而基于正反馈形成的情境记忆,才能真正优化人性系统。相当于习得性乐观。所以,没有那一次正确的爱迪生,千百次错误的意义都有限。

Q:说教式教育的问题是什么?

A:说教式教育的的本质是对于人性系统的用语言符号进行影响,你要自信、你要乐观、你要谦虚等等,这和情境行动周期最小循环所形成的情境记忆所导致的人性系统的发展是背离的。而从情境行动周期理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情境以及调整反馈,让被教育者,在情境行动周期的最小循环中不断调整。如果拿进化论来举例,创造情境就是选择进化方向,调整反馈就是创造筛选机制。但是,很多教育的问题是,在错误的情境,错误的反馈,然后不断对人性系统进行说教。

而同时,作为人性系统的系统要素的心智模型本身的变化,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关系,而是有稳定性差异的,这也是人性系统的一个特点。

课程截图:六大心智模型的变化周期

总结:怎么才算理解一个人

人性是行为背后稳定的驱动因素,而人性就是人性系统。人性系统以六大心智模型为核心的个人概念为系统元素,元素之间以简化和冲突的关系、责任和功劳的归因为系统博弈。同时,人性系统以心理情境-人性系统-行为情绪-反结果馈的情境行动周期为最小循环,逐步形成与并不断调整。

人们常说要理解一个人。什么才是理解一个人呢?基于行为分析的课程,理解一个人就是要理解一个人的人性系统。

理解人性系统,就是要理解系统要素,也就是以心智模型为核心的个人概念;就是要理解系统的博弈,也就是行为模式背后的简化与冲突的关系、责任与功劳的归因;就是要理解人性系统的发展,理解人性系统的形成过程以及背后的变与不变。

Reflect

相关文档

[[20211209_三重简化和三重冲的自我分析]]

[[20211219_week5_总结-讨论总结-个人画像-简化冲突]]

[[20220312_开智学堂简化与冲突测评逻辑分析]]

[[20220312_阳老师现场解读个人概念总结]]

[[20220710_如何通过个人小传解读个人概念?]]

整理过程的疑问

  1. 冲突是动力系统?
  2. 冲突出作品的意思是通过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本身的过程和结果转变为作品?
  3. 个人概念与心智模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 人生叙事与人性单元的关系?
  5. 如果只填了正面的个人概念,是不是也要补充反面的,形成一组?

#ChangeLog

  1. ,计划开始总结简化和冲突的分析方式
  2. ,开始梳理
  3. ,初步梳理了知识点,案例应用并没有完整体验,未经过现实测验逻辑
  4. ,行为分析五期重新调整人性系统和个人概念的理解。需要增加一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