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三角形,能够解释大部份我们的行为模式和问题行为,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模型。比如——

我们进行社会比较,这是一个我与我的情景与对比对象的三角形

我们找朋友求助吐槽,这是一个我与我的境遇与求助对象的三角形

……

行为三角形是施者、受者、第三者这三个主体形成的三边关系,它的要素是三个主体,同时形成关系

施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情境

受者是自己或者案主

第三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情境

关系会是多种多样,比如有具象层面的如倾诉,比如有抽象层面的如对比

行为三角形不一定是输家三角形,也可能是赢家三角形。、

其中的关键区别在于,三角形是否有利于问题解决还是问题逃避。

输家三角形的关键在于,不利于问题解决,形成了问题的循环。而赢家三角形并没有循环,而是有利于问题的觉觉。

为什么会形成三角形,行为三角形是否具有必然性?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个原因是,三角形具有减少压力作用,可以承受更多张力,而大脑很重要的一个机制是,自我保护。所以,当受者感受到压力,会有一种本能倾向,就是寻找第三者来减轻压力,比如常见的甩锅。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比较来完成的,所谓"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我”、“所取”、“彼"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输家三角形带给我们的问题有这样几种形式——

没有三角形:处于双边关系中,无法输出压力,无助或压力过大。比如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如情绪健康)

逃避三角形:应该双边解决的,将问题转移给第三者,错误地引入第三者来解决,导致更大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吃力不讨好的朋友(如婚恋关系)

压力三角形:不仅施者给受者压力,第三者也给受者压力,大致大力过大,自我保护宕机,行动迟缓(如职业发展)

仔细想来,我自己经历和所见的问题三角形也很多,比如:

一个绝望的人:有一个朋友,曾经看着他进入了绝望抑郁的状态,受到学校老师的持续言语暴力同时老师在引导同学们孤立他,而同时他的家庭重组、重视哥哥、父亲失意、母亲压抑,无论是哪个压力,都没有第三者来缓解压力,导致后面抑郁症,开始有了自残行为……直到通过阅读等第三者的方式,完成了自救。

你是我痛苦的原因,也是我的寄托:有一个朋友妈妈,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排除万难嫁给了二婚带着孩子的丈夫。但是,朋友的父亲也就是这个丈夫,是80年代的大专以及土建局公务员的背景,而且有市委亲属的关系,在一个小城市是属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在朋友出生不久,遇到职业挫折,一事无成怨天尤人,四十岁后基本没给家里挣过钱。而朋友的妈妈面对这自己的错付、丈夫失意的压力转移、自己挣钱养家等压力,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转移自己的痛苦到我的朋友的身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循环。同时,这位妈妈将自己的孩子视为自己的骄傲,每次说到这位朋友的成绩的时候,这位妈妈的音量都提升了很多,当孩子逃离这个状态的时候,她会像失去了生命力一般萎靡下来……

社会比较的重压:我的一个朋友表现不上不下,对于自己的境遇常常不太满意,而同时有有很强的出人头地的念头,自己更加关注朋友圈中差不多一起起步的朋友的发展,在自己出人头地的观念下,受到自己境遇和被自己选择的对比对象的压力

从输家三角形到赢家三角形

没有三角形到求助三角形:从没有三角形,找到理性的、有力的第三者,进行理性求助,释放压力,激发行动,脱离困境

逃避三角形到解决三角形:逃避三角形的关键在于形成了循环,看似对受者进行了安抚,但是问题却没有解决。逃避三角形走向解决的三角形的关键在于第三者不可介入两者关系,产生三角形循环,而是理性的引导,让施者和受者理性解决问题

压力三角形到创造三角形:通过理性分析施者和第三者,产生客观的认识,减轻压力。理性的过程主要是这样一些方式:基础概率、特定条件、动态过程等。

当然,这是很理性的过程,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进呢?